環保公衛

隔離憂鬱 孤獨易產生不安焦慮

記者 伍芸彤、王又霆、董子誠/採訪報導

獨處不只是一種環境,更是一種心境上的感受,在面對獨處時,往往情緒都會感到莫名低落,而在隔離期間輕生的案例並不少見,如何警覺自己的心理健康,成為疫情下的重要課題。

檢疫期間 學習獨處

春節即將到來,疾管署也推出新的隔離方案,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政策,入境旅客之檢疫期間均為14天,儘管方案考量實際需求,讓民眾的選擇更為彈性 。然而受隔離、檢疫者此段時間仍需面對獨處,台北市聯合醫院心身醫學科醫師陳易隆指出:「隔離期間容易感到焦慮,有心理健康問題的患者則更加容易發生。」他提到隔離民眾通常壓力過大,從而導致焦慮、失眠、恐慌及憂鬱等情況出現。

入境旅客須搭乘防疫計程車至防疫處所。攝影 / 伍芸彤

如何透過正確觀念學習獨處,台北市衛生局心理輔導員張曉雯則提供建議,她表示衛生局可透過媒體、網路及居家隔離、檢疫通知單等管道宣導正確的觀念,亦可請公會及心理師撰寫專題文章及錄製廣播節目,讓隔離、檢疫民眾不再手足無措,認知正確的防疫心態。

聽音樂有助於放鬆憂鬱身心。攝影 / 伍芸彤

疫情衝擊 壓力陡增

隨著疫情爆發,台北市衛生局表示長期面對大量的疫情資訊,甚至面臨隔離、檢疫等情況,造成人們處於高壓不安、擔憂驚懼的環境,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丘彥南指出,隔離牽涉到日常生活習慣改變,再加上長期阻隔與外界的連結,都是造成情緒不安、焦慮的主要因素。 此外,疫情下事業遭逢巨變抑或是檢疫等原因造成親屬不便,也有可能使人產生憂鬱傾向。

除了一般的紓壓管道,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也特別為疫情提供24小時的安心專線1925、安心服務諮詢專線(02)3393-7885等,傾聽民眾在疫情期間發生的事。陳易隆指出,居家隔離、檢疫不一定更輕鬆,若家中有幼童,家長不能近距離照顧、接觸反而促使焦慮情緒擴大,而獨居者因為隔離,降低社交的活動密度,則會更顯得孤獨。

COVID-19疫情肆虐期間,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也針對疫情下隔離、檢疫者的身心壓力來呼籲政府及民眾,透過「四個不斷」強化身心健康,減緩憂鬱症狀,並善用社交軟體,拉近彼此的距離,同時也能利用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認知功能量表,隨時檢測、追蹤自己的情緒,並認知心理健康狀態。

隔離期常見心理症狀包含焦慮、憂鬱。圖片來源 / PIXABAY

主動關懷 長期追蹤

對於政府對隔離期間的心理照護,張曉雯亦表示,如遇嚴重情緒困擾者,將由心理師主動提供電話關懷,如有危及生命或情緒失控等情形,則由警消人員協助送至醫療院所,避免憾事發生。

針對隔離期間的後續影響,陳易隆也談及,憂鬱、抑鬱患者都是易脆弱族群,對於孤獨的感受上會更加敏感,產生的後遺症更長,且根據國外文獻,在遇上重大疫情等情況後,隔離期間心理創傷會延續下去,將要延長追蹤身心健康三個月至一年不等,甚至更長。

在疫情帶來的生活巨變下,隔離、檢疫者需要調整腳步,慢慢地重拾健康的心理狀態,並給予支持及鼓勵,幫助他們走出負面的思考,建立正向的生活心態,重新步入生活的正軌,在嚴峻疫情下恢復健康的人生。

防疫不鬆懈,出門佩戴口罩保護自己和他人。攝影 / 伍芸彤

正常作息 有助減緩焦慮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醫師公會)宣導民眾在隔離期間應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不要過度關注疫情新聞而使產生負面情緒,且不要相信未經證實的消息。在隔離時可以適時的做運動以減緩憂鬱、焦慮情緒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轉移負面情緒,維持正常作息以保持穩定情緒。

隔離時不應過度關注疫情資訊。攝影 / 伍芸彤

隔離者可以在隔離時遵照「安心五字訣」:安、靜、能、繫、望逐步緩解焦慮、憂鬱等心理壓力。陳易隆表示隔離者可以計畫自己在隔離時做的事,並在隔離前安排好需處理的事,例如家中長輩、小孩、寵物託親友照顧等,找到可以抒發心情的對象,隔離期間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飲食。

於隔離期間,防疫旅館業者、政府及鄰里間的主動關心能預防焦慮產生,丘彥南認為:「有的人不擅長與外界溝通或者是與外界溝通的時候,又缺乏親密的支持系統就需要其他人特別關懷。」民眾應給自己更多的正向鼓勵與正確的防疫觀念即使不幸染疫也不要怪罪自己,應積極與醫療團隊合作,而本身有身心障礙的民眾也不要因隔離而因此中斷治療。

隔離時低落、憂鬱的情緒是必然的,隔離者應儘量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伍家弘表示,在隔離期間會處理工作上的事充實生活,空餘時間會看新聞、電影。他也透露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隔離能感到安穩,但在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的陌生環境,再加上擔心怕被其他隔離民眾感染,則容易使得壓力增加。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自我評估心理健康

民眾在隔離期間相較於身體上的改變,對自身的心理變化敏感度較低。丘彥南表示可以觀察自身的心理感受分析,「基本上來說自己感覺食慾降低、睡也睡不好、心情悶悶的、容易感到疲勞、好像沒能量等等,這些都是可能情緒低落憂鬱的徵兆。」

隔離期間應保持良好的人際溝通管道。圖片來源 / PIXABAY

民眾在隔離期間的資源有限,如果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疑慮,陳易隆表示,可以下載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及台灣自殺防治中心提供的官方APP心情溫度計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簡稱BSRS-5),自行檢測健康程度。及早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醫師公會設立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讓民眾於防疫期間了解不同壓力的產生,正確看待這些焦慮情緒,並告訴民眾如何應對。對此陳易隆提及,已配合衛生局遠距身心治療的經驗,以視訊方式看診並開藥給患者,隔離民眾有更多的諮詢管道。

隔離是疫情下的最後一步防疫措施,在隔離情況下也不需太過驚慌,民眾若因心理壓力或情緒困擾需要幫助,可以多利用公共資源,或撥打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北市衛生局表示:「將會視民眾需求,提供衛教文宣、電話諮詢、主動電話關懷、通訊診療及就醫等心理衛生服務。」在需要時積極求救,主動向外界溝通,不要排斥就醫。以免隔離期滿後產生後續身心影響。

衛福部提供民眾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專線。攝影 / 伍芸彤

 

延伸閱讀:

憂鬱症不知足?專家籲多陪伴患者

COVID-19強勢來襲!疫情與​青少年染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