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蒸汽殺菌 鳳梨商機展新猶

鳳梨是臺灣外銷水果主力之一,卻易因航運時間不穩定導致切口發霉。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發鳳梨切口蒸汽殺菌機延緩發霉,不僅突破長久以來外銷困境,更帶動整體鳳梨產業新商機,以往乏人問津的鳳梨葉,亦可透過抽取技術將其纖維轉換為紡織原料,甚至還能製成保護土壤的地膜,可謂充分發揮剩餘農業資材循環經濟效益,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公民論壇】海洋環境惡化 為鯨豚生存請命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5月3日舉辦公民論壇,以「當鯨豚被迫上岸 敲醒海洋生態的警鐘」為主題,探討包括當前台灣海域鯨豚面臨的危機、海域環境品質惡化與鯨豚擱淺情形、鯨豚保育工作面臨之阻礙、政府對於鯨豚問題的應對措施,以及民眾如何從自身做起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議題,進行對話與討論。

預防迷路vs環境污染 登山布條惹爭議

近年來新冠疫情肆虐,國人無法出國旅遊,登山便成為新國民運動。隨著登山熱潮的掀起,山難搜救件數也隨之增加,據內政部消防署山域事故案件概況資料統計顯示,2015年至2021年山域事故以迷路、失聯為大宗,為避免在山林中迷失方向,許多登山客會在樹枝綁上指引方向的登山布條,引發布條對山林生態造成威脅的疑慮。 

農業面臨塑膠危機!紙缽苗技術成減塑新選擇

苗栗縣大湖鄉素來有「草莓王國」的美譽,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盛產季,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前往,但放眼望去,草莓園鋪滿大片黑色塑膠布。苗栗縣大湖鄉清潔隊長邱炤樟透露,每年草莓季約製造250噸到300噸的塑膠垃圾。而台灣民間的種苗場引進可被環境分解的紙缽苗技術,能有效減少塑膠育苗盆的使用,還能提高植物根系生長速度及作物產量,但紙缽苗製作成本較高,民間較難普遍使用。

流行與環保的取捨 快時尚需兼顧永續

「快時尚」主要指涉因大眾追求流行,不斷推出新款平價服飾的商業模式。愛美是人的天性,現今人們選擇服裝已跳脫基本需求,趨向追求美觀或潮流。快時尚崛起雖快速且便利滿足消費者需求,然其製造過程卻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近年,台灣部分服飾品牌開始思考朝向永續的概念,期能降低快時尚所帶來的污染和負面效應。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