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遍佈全球 恐進入人體影響健康
聯合國統計,每分鐘都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造成嚴重海洋污染,而政府也從2018年開始擴大限塑政策,希望能改善塑膠垃圾的數量。不過,仍有許多「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污染,藏身在海洋及日常生活,最終更會透過食物鏈循環回到人體。
聯合國統計,每分鐘都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造成嚴重海洋污染,而政府也從2018年開始擴大限塑政策,希望能改善塑膠垃圾的數量。不過,仍有許多「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污染,藏身在海洋及日常生活,最終更會透過食物鏈循環回到人體。
在這個塑膠氾濫成災的年代,到處都能看見塑膠的蹤影。為了達到去角質的功效,業者將塑膠微粒添加到個人清潔用品中。塑膠微粒體積雖小,卻無法被分解,造成海洋環境的污染,甚至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市面上許多販售的洗面乳含有柔珠顆粒,標榜能去角質、更深層清潔,但這類化學物質卻可能危害環境,還會進入食物鏈,最 […]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台灣是座得天獨厚的島嶼,但美麗的寶島正一步步被垃圾占據,根據環境部的 […]
鳳梨是臺灣外銷水果主力之一,卻易因航運時間不穩定導致切口發霉。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發鳳梨切口蒸汽殺菌機延緩發霉,不僅突破長久以來外銷困境,更帶動整體鳳梨產業新商機,以往乏人問津的鳳梨葉,亦可透過抽取技術將其纖維轉換為紡織原料,甚至還能製成保護土壤的地膜,可謂充分發揮剩餘農業資材循環經濟效益,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5月3日舉辦公民論壇,以「當鯨豚被迫上岸 敲醒海洋生態的警鐘」為主題,探討包括當前台灣海域鯨豚面臨的危機、海域環境品質惡化與鯨豚擱淺情形、鯨豚保育工作面臨之阻礙、政府對於鯨豚問題的應對措施,以及民眾如何從自身做起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議題,進行對話與討論。
近年來新冠疫情肆虐,國人無法出國旅遊,登山便成為新國民運動。隨著登山熱潮的掀起,山難搜救件數也隨之增加,據內政部消防署山域事故案件概況資料統計顯示,2015年至2021年山域事故以迷路、失聯為大宗,為避免在山林中迷失方向,許多登山客會在樹枝綁上指引方向的登山布條,引發布條對山林生態造成威脅的疑慮。
早期時代,棉被的意義,不只有禦寒保暖的功用,更代表著長輩對於子女成家立業的祝福。做手工棉被的師傅肩負重責,必須縫製出一床耐用、溫暖的棉被。73歲的陳鴻銘,還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製出一床棉被。
藍白拖這個東西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但你有聽過「新」國民藍白拖嗎?打破傳統外觀,加入了更多新潮元素,最重要的是,這同時也是由五個寶特瓶和三個牡蠣殼所製成的環保拖鞋,不但好看又好穿,也將環保永續的概念完整地呈現出來。
苗栗縣大湖鄉素來有「草莓王國」的美譽,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盛產季,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前往,但放眼望去,草莓園鋪滿大片黑色塑膠布。苗栗縣大湖鄉清潔隊長邱炤樟透露,每年草莓季約製造250噸到300噸的塑膠垃圾。而台灣民間的種苗場引進可被環境分解的紙缽苗技術,能有效減少塑膠育苗盆的使用,還能提高植物根系生長速度及作物產量,但紙缽苗製作成本較高,民間較難普遍使用。
「快時尚」主要指涉因大眾追求流行,不斷推出新款平價服飾的商業模式。愛美是人的天性,現今人們選擇服裝已跳脫基本需求,趨向追求美觀或潮流。快時尚崛起雖快速且便利滿足消費者需求,然其製造過程卻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近年,台灣部分服飾品牌開始思考朝向永續的概念,期能降低快時尚所帶來的污染和負面效應。
海洋廢棄物是近年國際間關注的議題。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其中「保育海洋生態」,是針對保育、永續利用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在台灣,眾多環保團體也正為保育海洋努力。
「循環經濟」的理念對一般民眾來說並不熟悉,此次「2030超越圈圈」的策展活動,結合人文、土地等元素,並邀請數十家的民間企業聯合承辦,將經濟產業結合環境保育的想法和與實際的成果呈現給民眾。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