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安婕、鄭亦真、張雅筑/採訪報導
在台灣,新住民的人數逐漸上升,已成為主要人口族群之一。移民署於2012年宣布將新住民族群由「外籍配偶」正名為「新住民」,對台灣新住民之歧視雖有改善,卻仍舊普遍存在。東南亞裔台灣新住民第二代的學者何景榮認為,從制度與權益上的平等待遇,或許才是解決歧視問題的重要關鍵。
根據內政部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截至2021年8月台灣約有2千345萬人,主要包含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新住民等五大族群。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調查,2011年至2020年國人與東南亞地區人士結婚共計6萬4043人。進一步分析,外籍配偶已取得、歸化中華民國國籍者,以東南亞地區最多,其中以越南的3萬99人占比最高,其次為印尼和菲律賓,人數分別為4466人和2967人。
「全世界的人對於少數族群不了解的時候,很容易會有歧視的言語和態度。」印尼裔台灣新住民第二代、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助理教授何景榮認為,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常常被貼上很愛喧譁或貧窮等刻板印象標籤,這是因為人性對自己陌生的東西都會抱持著懷疑跟懼怕,因為不了解,所以才把刻板印象套在這些人身上。
在新住民之稱呼方面,內政部曾針對新住民族群進行正名,肇因於婦女團體推動之正名運動,於2003年9月宣布將過去的「XX(國名)新娘」改為「外籍配偶」。之後在台灣新住民發展協會推動的正名運動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署長謝立功於2012年宣布,來台的外配、陸配,包含歸化取得身分證者,移民署從此稱之為「新住民」。
何景榮表示,在制度與權益上的平等待遇,或許才是解決歧視問題的重要關鍵。根據台灣《國籍法》第10條規定,外國人或無國籍人歸化取得本國籍未滿10年之人士,不得擔任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等部分重要公職。何景榮認為,這樣的制度很明顯是對新住民參政權的歧視。
另一方面,台灣政府對於特定族群設立很多的主管機關,客家族群有客家委員會,原住民有原住民族委員會,但新住民族群卻沒有新住民委員會。何景榮認為,要視新住民平等,政府也應該要成立新住民委員會,而且要由新住民擔任機關首長,這才是制度上的公平。
新住民人數逐漸升高,使得其歧視問題更應該被重視,何景榮表示,如果要解決歧視的問題,必須要加快台灣對外的開放,多送台灣的同學到海外就業,加強經貿的交流,讓台灣真正深耕東南亞國家的市場,才是最務實的解決方式。
公私部門提供資源 促進族群間交流
「剛來台灣我什麼都聽不懂。」越南新住民阮文英表示,她曾聽到別人對她說:「外國來的啦!講什麼都聽不懂。」她曾因為不會講中文而遭受冷言冷語,這樣的經驗讓她很難受。來自緬甸的移民署通譯員張麗英表示,同樣經歷過不尊重、歧視的情況。在市場中,一位攤販曾問她:「妳外籍的喔?」張麗英感嘆,「你歡不歡迎我,其實我聽你的語氣,或看你的表情就可以感受到」。
要得到別人的認同,一定要溝通、互動,新住民若是不會講當地的語言,那便很難得到他人的理解,甚至獲得他人的認同,張麗英表示:「不會講當地的語言,你就什麼都不是!」
近年來,台灣政府與社會團體不僅針對華語文學習,提供新住民族群管道,也為新住民提供各種輔導與交流資源,像是舉辦新住民族群文化分享等相關活動,與內政部移民署所設立的新住民培力發展資訊網等,新住民培力發展資訊網中提供華語文學習、就業、生活等輔導資訊。阮文英表示,這些資源的提供不僅在教育、生活層面幫助到新住民族群,也促進新住民與台灣人民的文化交流和認同。
新住民母語推廣 教師培訓進行式
隨著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學習新住民語在台灣也成為熱門話題,新住民語老師的人數也逐漸增加。目前「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開設許多師資培訓課程,積極培訓教師。而如何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新住民語的興趣,對於老師也是一大挑戰。
目前在台北市文山區永建國小擔任越南語老師的陳玉映來自越南,在越南時並沒有越南語教學相關經驗。她與朋友參與「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開授的「新住民語教學支援人員」課程,並通過結訓考試,成為越南語老師。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20年台灣就讀各級學校的新住民子女已達7%,因此培訓專業新住民語教師成為迫切問題。
陳玉映表示,學校目前給予教師的教學環境是相當足夠的,上課時有獨立的教室可以安靜教學,也可以和教育局申請課本,另外在「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上也有電子書。不過在教具的部分,陳玉映認為還是有些不足,如她須自行製作字彙卡進行教學。
目前台灣的新住民母語教學才剛起步,因此學生人數較少,陳玉映教的班級中有些只有一個學生,造成學生間無法互動,只能跟老師一對一互動、學習。陳玉映坦言:「有些學生是爸爸媽媽要求學習越南語,他必須有興趣,明年才會繼續學習」。
新住民二代朱福祥在幼稚園時被媽媽帶回越南,因此他並非系統性學習越南文,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學習。朱福祥認為自己目前的越南文程度只有日常交流的水準,若有機會也希望能再提高自身越南文程度,「這樣我能跟我媽媽用越南文講的東西就會多一點」。
朱福祥認為透過學習語言可以更加瞭解當地的文化,因此新住民子女學習母語,可以增加他們認識自身文化的機會,也能提高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語文領域─新住民語文,新住民語課程並非「必修」。108新課綱是在原有之語文領域中的「本土語文」擴充為「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學生可以選修本土語言,如台語、客語,亦可選擇學習新住民語,如越南語等。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新住民二代的何景榮認為,有多少學生學習新住民語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政府願意把新住民語加入新課綱中,由政府帶頭認同新住民語、新住民文化,藉此消弭歧視。
高雄師範大學語言教學中心台語講師蔣日盈則對於新住民語放入課綱存有疑慮,蔣日盈說明,新住民語並不像台語、客語等本土語言經過多年歷史,與其原生地的方言已有所不同。因此新住民語並不宜放入「本土語文」領域,應該當作學生們的第二、第三外語來教授,會較適切。
外籍配偶遇騷擾 求助反遭鄙視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62條為「反歧視條款」,新住民在台工作的職場環境時常會遇到歧視、剝削勞工薪資、騷擾等問題,儘管有此條款的存在,卻很少人知道可以透過此途徑保障權益。一些外籍配偶們在受到欺負並離開惡劣的工作環境後,希望能選擇開店創業,過正常的生活,期盼不再受到歧視。
吳女士於1999年從泰國來台灣謀生,接觸多種行業之後,選擇往按摩產業發展。本來從按摩店應聘到上崗工作都很順利,直到有次客人希望吳女士幫他做一些「特殊服務」,她立刻拒絕並向老闆反映,但老闆知道後並沒有採取任何處置。吳女士便離開沒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環境,決定自己創業。
2018年吳女士自行開設一間養身會館,但也曾發生消費糾紛的狀況,她道:「客人在按摩過程中偷摸我,我選擇先出來櫃檯讓自己冷靜五分鐘再進去,他覺得少了那五分鐘,所以不想付錢。」當下她並沒有反應過來,只能隱忍,也因此事件導致後來上班時,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最後只能安慰自己:「把它當做經驗,以後才會學聰明一點。」
越南新住民阮女士在台經營養身會館,她闡述,也曾遇過客人提出要做特殊服務,她隨即表明:「我們是純按摩!」沒有選擇報警,也沒有和客人爭執,面對工作上的壓力,阮女士說:「孩子已經沒有爸爸,不想小孩因為我是外籍配偶被欺負,只要我多賺一點錢,小孩就可以不用被歧視。」
儘管政府還有提供1955外籍勞工24小時諮詢保護專線及其他申訴管道,但遭受生活及職場上不公對待,最後還是選擇忍氣吞聲,因為她們認為申訴沒有用,也不想留下不好的紀錄,吳女士感嘆:「可能是因為我們是外籍配偶,又從事按摩,他們對我們的看法沒有很好吧!」
目前內政部移民署設有「居住台灣地區人民受歧視申訴資訊」網站,並依照《入出國及移民法》第62條規定提供申訴管道,其中含詳細申訴流程及常見問題供民眾參考。新住民若遇到職場上的不公,可採取法律的手段捍衛自己的權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