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華再現 大龍峒保生大帝慶典

記者 李敷嬋、梁岑、周佩宇/採訪報導

保生大帝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自民國83年起,台北市的大龍峒保安宮每年四到六月開展的「保生文化祭」為北台灣年度宗教盛事,一系列活動保留同安原鄉特色的傳統習俗結合現代的人文精神,除了讓民眾感受到嘉年華式熱鬧的慶典氛圍,更被交通部觀光局列為國際觀光活動,其文化感染力可見一斑。

家姓戲表演畫面。攝影/李敷嬋

其中家姓戲——傳統戲曲匯演活動最為淵遠流長,清朝時期由大姓家族輪流出資請歌仔戲團表演以酬謝神明,如今在保生文化祭中仍熱鬧開演,為融合新文化趨勢,擴大戲種包括布袋戲、高甲戲、北管戲曲演奏,演出團隊也找來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永樂國小歌仔戲團等知名度較高的新生代活力,吸引年輕一輩的觀眾前來共襄盛舉。

保安宮文史志工主任蘇勝中表示,每年文化祭家姓戲開演籌備期就會找來戲曲專家徵選劇團,僅留下最優質的表演供信眾觀賞,這不僅是他們對活動品質的堅持,也對於推廣台灣文藝活動有很大的貢獻。

蘇勝中更強調,有感於閩南語的流失造成歌仔戲文化傳遞的嚴重斷層,廟方特地在表演時上中文字幕,以利個年齡層都能感受戲曲文學之美。

今日的台北很難看到野台歌仔戲的蹤影,除非是買票去中山堂或是大稻埕戲院看,保生文化祭的表演舞台讓舊時代的藝術重新搬演,更加入現代乾冰特效、改良戲服,擴大了整體的戲劇張力。

家姓戲表演畫面。攝影/李敷嬋

來到文化祭中歌仔戲的表演現場,廟埕前的廣場坐無虛席,甚至有觀眾自己帶椅子坐在野台下看戲。不難發現觀眾多為50歲以上的信眾,對於六、七年級生來說,歌仔戲是他們童年的回憶,信徒李先生接受採訪時,在鏡頭前憶起少年時放學的午後騎著腳踏車、吃著雞仔冰到廟前看歌仔戲,他感慨,如今這些昔日的感動不再只存在回憶中。而這些宗教生活美學更是值得被一再傳唱、發揚光大。

Posts created 35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