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鄉在地創生 從土地教養扎根

記者 陳怡潔、游家瑄/採訪報導

踏上嘉義縣溪口鄉的土地,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不時看見農民在田間工作,你或許未曾聽過溪口鄉,但相信你一定聽過位在他南邊的民雄鄉,西接的新港鄉,東鄰的大林鎮,溪口的光采就這樣埋沒在鄰近鄉鎮中。

嘉義縣社區規劃團隊,在歷經一整年地方創生活動後,在4月10日、11日於溪口舊公所,舉辦「溪計畫」成果展,帶領在地人及外地客更加認識溪口鄉。

溪口鄉識位在嘉義縣的農村,圖爲溪口的稻田景色。攝影/游家瑄

溪口鄉,舊名雙溪口,由三疊溪以及華興溪交會形成的天然地勢得名。早期曾以「竹編王國」聞名,現在以「鵪鶉蛋的故鄉」為人所知,市面上約有三成的鵪鶉蛋來自這裡。而這個純樸的農村遇到一個難題。住在當地50幾年的居民陳文淵說:「溪口不靠山也不靠海,又沒有工業區,導致溪口的人一直外流。」

人口外流是溪口鄉一直以來的問題,找出嘉義縣民雄戶政事務所資料,可以發現溪口的人口數每年都在減少,走在溪口街上看到的多以老人為主,車輛也寥寥無幾。說起對溪口的印象,返鄉青年張小姐覺得溪口是個有點落寞、空虛的地方。身為在地居民又是「溪計畫」工作人員的劉凡甄也指出:「像我這個年紀的人都去外面讀大學,畢業後也很少回溪口,覺得很可惜。」

根據資料顯示,嘉義縣溪口鄉的人口數逐年下降,統計至2020年為止,全鄉只剩1萬4千人。資料來源/嘉義縣民雄戶政事務所、製圖/陳怡潔

地方創生「溪計畫」 凝聚溪口認同感

為了解決溪口人口外流問題,嘉義縣果然社區活力協進會​攜手溪口社區進行地方創生,在去(2020)年開啟「溪計畫」,今年邁入第二年,以「土地教養」為主題,在過去一年透過春夏秋冬四季的課程,體會與土地共生共存,培養孩童對農村的認同感,4月10日、11日在舊公所呈現成果。

點亮溪口舊公所前的燈,象徵溪計畫成果展正式開幕。攝影/游家瑄

全程參加土地教養課程的孩童溫苡妘說,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探訪諸羅樹蛙,以及觀察鳥類生態,這些活動都很好玩。其家長劉淑薰也分享,自家女兒參加一系列課程後,開始會留意周遭的文化,細心觀察生物生態,甚至將這些東西畫下來,這是以前從來不會發生的事。

為期兩天的活動展演,包括老街市集、手做DIY體驗、田庄野遊等等,另外也舉辦青年座談,讓青年們互相交流,激盪出改變溪口行動的火花。在老街市集內,可以買到溪口在地農特產品、美食,還有許多在地傳統工藝師擺攤,讓遊客體驗DIY的樂趣。

參與溪計畫的大小朋友,一起開心地比起溪口諧音「C」字留下合影。攝影/游家瑄
孩童們目不轉睛盯著老街市集內的民俗技藝表演。攝影/游家瑄

田庄野遊活動,沿途飽覽溪口田園景色。這趟路程中,穿插孩子們準備的表演,隨著表演在樹林中踏著落葉起舞,走在落日餘暉的河堤上聊著天,夜幕低垂時舉著火把,一起向著回家的路前進,要用孩童的活力,喚醒大家感受農村魅力。

田庄野遊,在每個停留點皆可以欣賞到孩童的表演,圖中為柳溝國小的武獅隊演出。攝影/游家瑄
傍晚時分,大家紛紛舉起火把,打開手電筒,照亮河堤上回家的路。攝影/游家瑄

「溪計畫」是否為溪口注入新能量,這樣的活動究竟真能否活絡溪口,還是隨著活動曇花一現?劉凡甄認為,這樣的活動想要長期發展,還是需要年輕人回來,才能持續行動。

溪計畫團隊雖然將地方創生導入溪口鄉,但社區規劃師許芳瑜認為,創生不會憑空發生,溪計畫團隊畢竟還是外來人,目前在地人不夠積極參與是目前的困境,要讓溪口長期活絡,需要更多溪口人願意支持並加入行動,才能真正改變溪口。

溪計畫活動吸引許多人一起參與,大家邊走邊朝著鏡頭揮揮手。攝影/陳怡潔

呼籲組成觀光協會 有助溪口長期發展

在地青年張凱雯在青年座談會中,以自身導遊經驗分析,溪口的地方行動,可以與鄰近鄉鎮做串連,以導覽旅遊為主,也呼籲更多朋友一同加入推廣溪口的行列。然而溪口的能見度還是太低,要如何解決,張凱雯建議在地店家可以組成觀光協會,主動規劃活動,而非被動等待官方活動來臨。

溪計畫活動固然帶動溪口,逐步走向活絡的道路,但這不是能靠單一活動可以達成的,後續該如何延續熱度,還是要靠在地人加入行動,來帶動溪口長期發展,如此一來,地方才會創生,青年才會返鄉,人口問題才有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翻轉老化鄉鎮 推動地方創生計畫

台灣稻之鄉 地方創生在菁寮萌芽

Posts created 9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