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沁縈、蘇淳閔、周雨純/採訪報導
進入後疫情時代,國際間相繼推出的各廠牌疫苗成為防疫政策中最重要的環節。僅管台灣的防疫成果十分亮眼,卻直到今年2月,第一批進口疫苗才抵台,且國產疫苗的研發速度緩慢,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進入「全球疫苗防疫鏈」的台灣還是慢了一步。
目前在國際社會開打的疫苗中,以美國輝瑞藥廠的「輝瑞-BioNTech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簡稱BNT疫苗)、「莫德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簡稱莫德納疫苗)、嬌生的腺病毒疫苗和英國的「牛津-阿斯利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簡稱AZ疫苗)為多數,另還有俄羅斯的腺病毒疫苗、中國的三種不活化疫苗與一種腺病毒疫苗。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新冠肺炎接種計畫,優先施打順序分別是醫護人員、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維持治安等社會機能的警察及憲兵、社福等長期照護機構受照顧者、照顧者、年齡65歲以上長者、19至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的高風險疾病者 、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年齡50至64歲成人。
已接種完第一劑AZ疫苗的高雄義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陳俊男表示,疫苗政策制度完善,保持信任態度的他在接種完後出現注射部位痠痛、關節肌肉痠痛以及食慾不振等情況,但仍一切安好,對疫苗沒有疑慮。
儘管有許多像陳俊男一樣對疫苗政策持信任態度的醫護人員已施打完畢,但由於整體意願還是低落,自3月22日開放施打後一周後才突破萬人接種。
國泰醫院實習醫師李灃訓說,目前雖在醫院各單位穿梭實習,但由於目前還沒有更多數據證明疫苗的安全性,因此存著觀望態度。
除了醫護人員外,天天穿梭在出入境旅客間的桃園機場航警游順榮也說,儘管工作在第一線,但由於對疫苗的了解有限,也覺得一般的防護措施就很安全,因此已向上級回報並無意願。
面對防疫前線人員對於疫苗的擔憂,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表示可以理解,並將這些疑慮形容為是「風險評估(Risk Analysis)」。他說,現今全球疫苗的資料與接種情形都十分透明,若對AZ疫苗存有疑慮,可以多多參考目前有關防護率與副作用產生的數據。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認為,若要增加國人對疫苗的信心,必須提供精確數據以及公開討論,在接種過程中也要嚴密監控,對照國內外的經驗以完備「對疫苗的信任」。
台灣目前的唯一選擇——「AZ疫苗」
AZ疫苗是由英國牛津大學、阿斯特捷利康製藥公司共同研發,3月3日首批台灣自行採購的AZ疫苗共11萬7千劑抵台,第二批由聯合國COVAX(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實施計畫)分配的19萬9200劑則於4月4日抵達台灣。
疫苗的到來的確振奮人心,但隨著AZ疫苗在國際間的爭議越來越多,國內質疑的聲浪也從沒停過。
根據歐盟藥品管理局的資料,目前AZ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比率為百萬分之15.2,已將嚴重過敏反應列為副作用之一。其他常見的副作用還包含注射部位疼痛與疲倦等,另外,好發於白人的「血栓問題」也是目前社會關心的焦點。
目前,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等多國已相繼宣布暫停施打AZ疫苗。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坦言,現今全球開打的所有新冠疫苗無一是遵循「傳統的研發方式」,意即全是為了應對新冠肺炎這樣的緊急狀況,這也是為什麼能突破研發速度,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緊急授權開打,但同時伴隨的強烈副作用也是歷史前所未見。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也說,全人類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病毒,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廠牌的疫苗,若要取得信任,就必須公開透明,並誠實公布其疫苗的保護率與副作用,「取得民眾信任,就需要事實」。
他說,AZ疫苗在歐洲各國與英國的施打政策不同,所得到的經驗也不同,他舉例,歐洲各國第一階段施打的對象是相對年輕的醫護人員,出現血栓等副作用的人數較多;而英國則在第一時間讓75歲以上老人、養護中心等族群優先接種,因此傳出的血栓相關副作用就沒有如此顯著。他仍相信疫苗是「好處多於壞處」,大家需從多角度觀察副作用議題。
防疫必須靠自己 國產疫苗的未來
目前台灣研發新冠疫苗的廠商有「國光生物科技」、「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及「聯亞生技」,其中以高端疫苗生物製劑的研發進度最快,將於四月底完成二期試驗階段的施打,並預計在六月申請緊急授權。
劉士任表示,國家衛生研究院屬半公家單位,在疫苗的研發進程上扮演著「中游」的角色,主要集中在創新科技的研發,並將用於臨床試驗用的疫苗研發出來後,再技轉給廠商,由廠商負責接下來的第三期至第四期臨床試驗。
提到國產疫苗僅做到第二期試驗的爭議,劉士任表示,只要累積夠多國外數據,並將中和性抗體來對照可能的保護率,儘管沒有第三期試驗的數據,這之間產生的「正向線性關係」是可以回推疫苗有保護率的可能性。
儘管目前國產疫苗的腳步較慢,且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實驗並行,仍可靠國外接種的情形與最新研究數據來分析安全性。
針對這樣的說法,陳建煒表示這個命題沒有錯,但是仍缺乏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與完整的經驗來佐證,「學科學的人要看的是科學證據」。他舉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的一項資料顯示,近年有兩種其他病毒與細菌的疫苗在第二期試驗中成功產生抗體,看似扎實的學理到了第三期臨床試驗卻被證實無效。
陳建煒分析,或許政府的壓力來自「急於經濟開放」,但在這個防疫階段仍有其他替代措施,如入境的大規模採檢等,而國產疫苗不完整的疫苗研發過程將會是外銷計畫的致命傷。他說,未來國際間可能將推行「疫苗護照」,萬一台灣的國產疫苗推動得太倉促而未具備專業且站得住腳的科學數據,將有很大的機率受到國際社會排擠,反而讓努力白費。
陳建煒認為,國產疫苗需有強健的組織與系統,而不是如同「先射箭再畫靶」般,基於一些與醫療衛生無關的考量來急於爭取執照與授權,建議可仿照美國藥廠的「系統性實驗」,將臨床試驗者依年齡、特殊體質如孕婦、慢性疾病患者等劃分開,接著再針對各個「不同變項」的受試者提供不同的數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