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力覺醒 漢本位主義退散

記者 鍾恩曜、方桉珉、林洸志/採訪報導

種族議題一直是人類社會中較為敏感的議題,2020年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得主Pangoyod(鍾家駿)、Buya(陳宇)分別穿著達悟族與泰雅族傳統服飾上台領獎,卻因此遭到觀看直播的網友無情留言嘲諷。翌日部分媒體更以「屁股蛋整顆露出」等字眼作為標題,引發爭議。

微歧視無所不在 一句玩笑話可能涉歧視

國民政府遷台後,原本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成了相對少數的民族,在漢文化本位之中,少數族群(包含原住民及在台外籍人士等)時常因文化差異而面臨的各種歧視。除了因膚色、種族、職業等歧視問題外,也有一些較不易察覺的如「說話的口音」或「一些因刻板印象而開的玩笑」。也許模仿這些口音或開玩笑的人,言者無心,卻可能涉及「微歧視」

根據輔仁大學社會系學士徐芳容的論文指出,微歧視(mircoaggression)定義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中,有意或無意對特定人士或團體發出敵對、貶抑、輕視或侮辱的訊息。當事者可能難以覺察,卻存在的歧視性態度。

不少民眾對於原住民抱有「能歌善舞」的刻板印象,圖為2021年原民運動會閉幕表演。攝影/方桉珉

生活中充斥的許多微歧視,以原住民為例,許多民眾可能懷有「酒量好、騎山豬、能歌善舞」等刻板印象。另外較為顯著的則像是原住民說中文時的發音或語尾助詞,今(2021)年三月舉辦的全國原住民運動會標語「原來拿麼力HIGH」便引發討論。有部分人認為其中「拿麼」一詞,源自原住民講中文時的特殊口音,引發是否構成「微歧視」的討論。

2021年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標語引發討論。攝影/方桉珉

對於此爭議,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處長王泓翔回應:「『原來拿麼力HIGH』是以前原住民的一句流行語。我們(指主辦單位)在選擇標語時,都有請教過原住民朋友的意見。」對於媒體報導指出該標語帶有微歧視的意味,王泓翔則解釋:「可能是媒體有所誤解,反而是漢人不了解原住民的文化!」。

以古鑑今 原住民發音其來有自

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關係與歷史脈絡有關,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學生Lahok Ciwko表示:「以諧音作為宣傳口號,對於一般不了解相關脈絡的民眾可能較有疑慮。」具有阿美族血統的他認為過去被漢人強迫「說國語運動」,使得閩客語使用者及原本習慣說族語的原住民不得不開始學習中文。

Lahok說,相較於閩南語及客家話,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其發音系統及語言句型、結構等與漢語較為不同,因此講中文可能會帶有族語的口音。漢人若不了解其來龍去脈,只因其「口音」而覺得好笑,這樣以諧音作為宣傳口號可能不太合適。

不同世代的原住民對於同樣的微歧視情境有著不同的態度,年輕一輩者如Lahok對於社會結構有所研究,他認為現今台灣社會仍存在待改進之處。例如:台灣雖自稱多元包容的國家,卻鮮少談論種族歧視的議題。包含學術論文、期刊等,多是引用國外學者的說法以及外國經驗。

至於部分中年原住民則以個人生活經歷,來看待微歧視的現象。販賣原住民傳統美食的阿美族巴奈及販賣傳統飾品的布農族全義玲,不約而同表示,她們從小到大不覺得有明顯被歧視或微歧視之感。在她們看來,這些所謂「歧視」不過是因為族群的差異而產生的刻板印象,或者因為好奇或有趣而開的一些相關玩笑,對她們而言並不覺得不友善。

多元社會下 相互學習更能認識彼此

當今台灣社會自詡為接納多元文化的環境,除了原住民外,外國民眾在台灣同樣也可能面臨相同的困擾。例如:中文不夠好而造成溝通上的誤會,甚至是不被理解;或者同樣因為講中文有母語口音而被台灣人民當作為模仿、玩笑的對象。

有色人種一再面臨歧視,忍無可忍之下向世界發出怒吼。照片提供/Shou Yi Ceng

談到該如何減少不同族群間的刻板印象乃至於微歧視,Lahok補充:「自我覺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唯有深度地自我覺察 ,而後進行交流與討論,才能夠促進各方對於彼此更進一步的認識,並且減少誤會產生。」

台灣多元文化的社會,種族與種族之間勢必得找出共存之道。人人保持謙卑學習、傾聽並接納多種不同的聲音,更能營造健全的社會環境。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生Lahok Ciwko平時十分注重原住民相關權益。照片提供/Lahok Ciwko

因原民身分遭誤解 平地阿美族有話說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生Lahok Ciwko身上流著阿美族的血液,國中以前因為名字的緣故,不具法定原住民身分。部分同儕也因為他不若其他原住民的深邃輪廓,而沒注意到他的其實是一名道道地地的原住民。

高中畢業後,Lahok決定將身分證上的名字用族語呈現。改名後的他得以透過一些政府優待原住民的政策取得補助,減輕家裡的負擔;而原住民的考試加分升學制度卻引來同儕與師長們的揶揄與訕笑。

就讀建國中學的他,在基測時代就已經有考到380分(滿分412分)的實力,然而班上老師曾經以他的分數作為例子,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要大家算出透過原住民加分(原始分數+35%)後,Lahok會得到幾分?當同學高呼:「這樣豈不是超過滿分了!那他都已經保送台大了,還和我們一起在教室做什麼?」這樣的質疑讓Lahok很不是滋味,明明自己就算不透過加分也能夠有一定水準的成績,卻因為政府的積極性差別待遇讓外人忽視他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在升學主義的氛圍之下,大家眼前只有考試拿高分。在改名後的那段時間裡,Lahok曾因為害怕自己的原住民身分曝光而遭到排擠。除了加分這件事以外,他也曾因為自己沒有黝黑皮膚、深邃輪廓這類人們「刻板印象中」的原住民外表,而不被相信具有原住民身分。

他慶幸進入了社會工作學系,並一路讀到了現在的研究所,Lahok所遇到的同儕已經較少發出這種質疑的聲浪。因此,對社會大眾而言,減少對原住民抱持「媒體所建構出的原住民」的認知,應多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或深入了解周遭的原住民朋友,更有機會更全面地認識原住民,以減少對他們的誤解及加深刻板印象。

少數族裔在美經驗談

除了台灣有原住民及漢人長年以來的歷史淵源,被喻為文化熔爐的美國,在數百年歷史中同樣有非裔美人與白人之間的糾葛。近年來更因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任內屢屢發表挑起對立的言論,使得美國發生多起種族衝突事件。

有「文化熔爐」之稱的美國境內除白人外,也包括其他有色人種。照片提供/Shou Yi Ceng

在白人至上的氛圍下,少數族裔在美國面臨許多挑戰。即便新聞報導歧視事件屢見不鮮,然而,旅居美國多年的土耳其攝影師Utkan Kocaturk及來自喀麥隆的籃球員Mani Messy談及個別在美國多年的生活經驗時,都說沒有遇過嚴重的歧視情況。至於兩人共同的感受,則是東岸及西岸的風俗民情以及對待外籍人士的態度大相逕庭。

土耳其攝影師Utkan透過鏡頭記錄每個精采瞬間。照片提供/Utkan Kocaturk

Utkan以個人在美國生活十餘年,待過紐約、威斯康辛州及洛杉磯等地的經驗而言,認為紐約匯集全世界各地的人種,即便非美籍人士,彼此之間都還是以寬容的態度接納、認識彼此。相對於封閉的內陸地區,人們對待不同膚色的族群友善許多。

喀麥隆籃球員Mani Messy同樣有赴加拿大、美國加州教球經驗。談到是否面臨歧視,他也覺得除了起初抵達異地的語言隔閡外,或許是因為運動建立起彼此的連結,大多時候都是愉快的回憶。在美國內地,也許是因為加州舊金山氣候宜人的緣故,對比東北角的紐澤西,加州人們對待他人更為尊重。

喀麥隆籍籃球教練Mani靠著籃球旅居各國。照片提供/Billy Chen

今日的美國或多或少仍存在種族歧視的氛圍,就這兩位少數族裔在美國的經驗而言,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待少數民族也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因此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亦能夠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

修正禁伐補償條例 維護原住民權益

「屁股蛋」標題惹議 曝露媒體的文化歧視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