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論壇】後疫情線上教學成焦點 開創教育新局面

記者 張栩陵、張皓婷、范洛涵、林芷伃/採訪報導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12月2日舉辦小世界公民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線上教學發展」為題,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影響全球後的教育發展,試圖從教師與學生的分向角度,探討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將如何精進內容,以提升台灣教育的整體學習品質。論壇也討論實體教學結合非同步教學的實用性,以混合式教學搭配數位學習,獲取更多學習資源。

小世界舉辦公民論壇,討論後疫情線上教學和未來發展趨勢。攝影/郭庭禎

論壇邀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蔡欣穆、教育部數位教學實施計畫主持人張淑萍、國立台灣大學NTU COurses OnLine 教學發展中心(以下稱 NTU COOL) 教學科技組副組長張暐舜、台灣學生聯合會(以下稱台學聯)常務理事黃亭偉作為與談人,以各自經驗談線上教學現狀,並提出對疫情穩定控制下的台灣,對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的建議方針。

新冠肺炎從2019年末在全球各國大規模爆發並急速擴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球已有222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報告逾7951多萬名確診個案。在沒有疫苗、其他預防措施或有效治療的情況下,管理新冠肺炎的其中一個關鍵部分是試圖減少和推遲疫情高峰,政府採取各種措施延緩疫情高峰期到來,減緩感染病毒的風險。

為因應嚴重疫情,教育部於2020年2月5日先後以通報、通函各大專院校盡速啟動安心就學措施。部分大學因應疫情發展,為了降低師生風險,並兼顧教師授課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在課程方面,各學校提供上課時間同步遠距教學、非同步學習教學,將實體課程調整為遠距方式進行。

因受疫情影響,學生透過觀看線上課程影片來學習。圖片來源/ pexels

而遠端的線上教學,是一項由來已久的建置措施。更因近年來興起的網課熱潮,以多元的課程與彈性的上課時間為號召,吸引大量民眾趨之若鶩,使用各式各樣的線上網課平台。然而,過去的線上教學,只屬於學習者的其中一種「選擇」。不過,如今因為疫情,線上教學剎那間轉變成強制規定和必須要配合辦理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應疫情所實施的停課不停學便成為師生間的共同挑戰。

授課模式改變 遠距成挑戰

當今數位媒體資源已成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重要橋樑,蔡欣穆分享兩個在疫情前就興起的教學平台,分別為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以下稱MOOCs)學習平台和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他說,事實上在疫情前台灣已經有人使用磨課師課程平台 。但這次因為疫情風暴肆虐催生網路教學潮,學生能取得的資源相較以往多很多。他認為,新世代學生對線上上課有很高的適應能力的。但在此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變得相對重要。 

張暐舜提到,較於學生,教師會比較不適應線上上課的形式,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學生對於使用網路及影片學習的模式比較熟悉。但在疫情爆發前期NTU COOL除了製作課程,還致力於舉辦各式活動與直播教學來引導老師做好遠距的心態,消除他們對遠距教學的疑慮。在設備方面也需要全面提升網路頻寬,才能因應突如其來的流量。 

NTU COOL教學發展中心,除了網課課程的規劃與或設備升級外,也提供教師線上教學的相關學習課程。攝影/范洛涵

黃亭偉站在學生觀點則認為,雖然在疫情前有數位平台能輔助學習,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仍然打破學生原本熟悉的生活習慣與學習模式,確實會使學生學習動機降低。「學生學習動力減少其實不是學生本身的問題。」因為面對遠距,設備不足、與師長及同儕的互動減少都是對學習者的一大挑戰。

教室型態改變 互動為關鍵

然而,在面臨實體課程一夕之間轉為線上教學之際,若干本質上不適合作為線上教學的課程,也必須被迫強制轉換。「需要操作到設備的課程是最無法被取代的」,黃亭偉以輔仁大學織品系為例,多堂需要運用到織布機、團體合作的課程若改成線上教學,並無法獨立完成。另外他也指出,現行遠距教學除了設備限制外,也無法增進師生間的互動性,容易造成學習者與師長及同儕間交流不足。

同學們認真專心的聽講。攝影/郭庭禎

張暐舜補充,「實體教室的互動的確會比線上教學多,因此NTU COOL致力將平台轉變成實體教室的延伸」。教室的型態正在改變,因此網課平台也必須強調互動性,才能真正使線上教學達到較高的學習成效。「在做網課素材時,我們會將影片設立停損點,讓學生可以在特定的影片時間點問問題」。這不但能讓學習者對課程有「問問題」的機會,也讓教師以清楚的數據統計學生的學習問題點。

張淑萍則根據自身經歷點出,為解決本質上無法透過遠距學習的課程,現今教育制度已在轉型推動「虛擬教室」。透過虛擬電腦教室可以使學習者在家中透過網路連線至學校系統程式學習。然而她也提及,此類型的設備需要大量資金結合專業組織投入及校方支持才能完成,也正是現行教育制度下最嚴峻的考驗。

虛擬實體搭配 效果相得益彰

教育部在疫情期間提出「協助大專校院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衝擊補助申請計畫」,使各級學校能夠藉由申請經費,補足遠距教學的設備缺失。校方可透過補助數位學習系統,建構出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而數位學習系統不僅能運用在疫情期間,在數位教材的輔助下,教師也隨時能針對線上課程進行問題補充與解答。

老師運用直播設備來進行遠距同步教學。照片提供/胡家紋

面對後疫情的教學發展,黃亭偉指出,對於學生來說,遠距與非遠距數位資源都能提升教學品質,讓學生能夠及時取得課程資源,針對自己有需要加強的課程或是單元進行學習。就台學聯的立場,黃亭偉補充,教師們在疫情的驅使下,被迫學習使用遠距教學,也能使他們逐漸熟悉如何操作線上課程與使用設備。「教師若能運用數位設備持續精進教學,結合實體課程教學,將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當前學習的管道多元,實體課程不再是唯一方式。張暐舜解釋,實體教學仍無法被取代,學生在學校不僅是要學習知識,更需要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張淑萍則指出,線上教學有許多對教學上的便利之處,此次疫情激發並融匯實體與線上課程的好處,推動混成教學。如今線上教學已漸漸成為教學的主流之一,該如何精進線上教學使其達到學習成效,為現今教育制度下重要的一大改革。

導播操作鏡頭切換控制台設備來進行同步直播。攝影/王芳瑋

 

延伸閱讀: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