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保護選手反成「阻礙」?中職版《波西條款》吵翻天

記者 王騰毅、李宜儒、湯檸/採訪報導

今年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以下簡稱中職),九月連續兩個禮拜發生具爭議性的「本壘攻防戰」,但兩次情況相似的攻防戰,卻有不同的判決,聯盟秘書長馮勝賢甚至說出「不要輸球就怪聯盟」!令球員甚至球迷都無法接受,而作為判決依據的「波西條款」更是受到議論。

MLB鐵捕曾遭衝撞重傷 催生《波西條款》

波西條款(Buster Posey Rule)是以MLB美國職棒大聯盟(以下簡稱大聯盟)明星捕手波西命名而來。為保護捕手及跑壘員,條款明訂「嚴格禁止本壘攻防衝撞」,捕手接到球前,不得阻擋跑壘員的行徑路線,或阻擋本壘板妨礙得分,而跑壘員則不可對已持球捕手衝撞。

大聯盟自2014年啟用波西條款後,有球員認為這樣失去了棒球的激情,在剛頒布期間,出現許多爭議判決,後續聯盟經討論才對規則的統一標準漸有共識,將爭議性降至最低。

大專棒球比賽,本壘激烈攻防戰。照片提供/世新大學乙組棒球隊

起爭端的兩起本壘攻防戰

反觀國內中職則是於2016年引進波西條款,爭議性判決屢見不鮮,今(2020)年九月份的兩場「象猿大戰」更是將波西條款的議論程度推到高峰。

第一起爭議發生在910,擔任守方的中信兄弟捕手陳家駒,接到外野手陳子豪的回傳球,嘗試觸殺樂天桃猿跑者陳俊秀,原先主審宣判跑者出局,經樂天教練團啟用挑戰,即「電視輔助判決」,結果判定,陳家駒雙膝跪地阻擋本壘違反波西條款,改判桃猿得分。

此判決不僅令中信兄弟球團無法接受,球迷也強烈要求聯盟解釋改判原因,也讓波西條款再受矚目。聯盟會長吳志揚、秘書長馮勝賢親上火線,在記者會主張陳家駒違反規則補述的3.25「捕手不得封壘」,因而改判。

不過球迷對這項說法不買帳,因聯盟引用中職官網並未寫出的補述規則解釋案例,且未有熟讀規則的裁判長、技術委員出席說明,甚至引發線上記者不滿。

無獨有偶,同月18象猿之戰再次發生本壘攻防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攻守方互換,中信兄弟陳子豪擔任跑者試圖回本壘得分時,遭到桃猿捕手林泓育觸殺出局,而林泓育接球觸殺時,左腳卻跪在三壘側,中信兄弟教練團針對阻擋本壘提出挑戰卻失敗。聯盟隨即回應,認為捕手先觸殺跑壘員才碰撞,故判定出局。解釋與一週前的記者會說明有出入,以致球員及球迷更加無法接受。

條款內容一改再改 鄭達鴻籲:標準統一

前職棒捕手、現台中市成棒隊教練鄭達鴻感嘆,自2016年中職引進波西條款後,細則每年都在變更,聯盟應有一套固定的標準,讓各隊教練及球員對規則有明確認知,否則規則持續更動,球員會不知所措。「波西條款本意是要保護捕手,當然樂見且支持規則存在,但不希望反倒阻礙球員發揮。」

球迷也指出,無論如何判定,判決一致即可接受,「若規則缺乏實質標準,這兩次爭議中較為得利方的桃猿隊,下次遇到同樣情形,也可能變成吃虧的一方。」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資深裁判王老師則針對記者會提出疑慮,他認為既然是因規則問題而召開的記者會,聯盟的裁判長應共同出席,才能較精確地為規則解釋。他也提及,單以10日的案例而言,陳家駒應為正常防守,並非違規,或許聯盟的重播輔助判決小組對規則的認定,和當天的裁判有所差異,並再次強調應有明確標準,才有助於球賽順利進行。

本壘衝撞具高危險性 恐導致腦震盪

擔任2019年亞錦賽中華成棒隊的防護員詹承彥表示,本壘衝撞隊跑者和捕手皆存在危險性,尤其捕手必須承受跑者的高速衝撞,因此捕手受傷的機率又大於跑者。鄭達鴻分享,在中職尚未引進波西條款前,他曾在一場例行賽中擔任捕手,於一次本壘攻防戰中遭到跑者衝撞,導致流鼻血、需退場治療休息。

詹承彥進一步指出,在本壘衝撞中受傷的捕手,較常受傷的部位為腳踝、小腿及膝蓋,輕則皮肉傷,重則可能導致骨頭或韌帶斷裂;若捕手遭撞倒後,頭部與地面碰撞,可能會造成腦震盪,恐留下不可恢復的後遺症。

本壘攻防戰極具危險性。攝影/王騰毅
投手也有機會參與本壘攻防戰。攝影/王騰毅

本壘攻防如何培訓?鄭達鴻:捕手站位是關鍵

「波西條款」的設立影響職棒圈對於本壘攻防戰的觀念,也間接影響基層三級棒球(少棒、青少棒、青棒)中捕手的訓練方式。條款設立前,教練大多會教捕手利用身上的護具,阻擋跑者攻佔壘包;而設立後,為確保在不阻擋跑者的情況下還能觸殺跑者,大多會被指導要和內野手一樣,在接到球後順勢帶向跑者 ,進行觸殺。

鄭達鴻指出捕手的站位方式,是教練在符合條款規範下指導選手的關鍵。其中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站在本壘板上,要將雙腳移動至本壘板前方,並將身體依照當下賽況,面向球回傳本壘的方向。

 

台中市成棒隊教練鄭達鴻。照片提供/鄭達鴻

台中市成棒隊教練鄭達鴻

在準備本壘攻防時,鄭達鴻會將一腳留在本壘板,等確定球回傳的角度和進壘的位置,再將全身移動出去並接球觸殺跑者。這一系列動作是為了讓捕手確認本壘板的位置,避免因誤踩而被裁判認定是妨礙進壘。

棒球場上,最常觸犯波西條款的情況莫過於本壘攻防時左外野手回傳給捕手的當下。鄭達鴻說道,因為左外野手的傳球路徑常和跑壘者重疊,容易造成捕手阻擋跑者進壘,所以當左外野回傳球時,比起中外野和右外野回傳球的站位,若可以往本壘板外多走兩步,讓準備回傳球的野手知道捕手位置,便能降低球和跑者路徑重疊的情形發生。

本壘攻防捕手正確站位示意圖。攝影/王騰毅
本壘攻防捕手錯誤佔位示意圖。攝影/王騰毅

重播輔助判決 可望降低誤判率

中職在2019年總教練會議時,修訂「即時重播輔助判決」的相關規定及項目,決議比賽進行時,每隊總教練向裁判提出檢驗判決的挑戰次數,明訂在每場比賽中皆有兩次挑戰權利(無論是否挑戰成功)。此外,原由裁判員判定的本壘衝撞及企圖雙殺的滑壘,也改列為總降練挑戰權項目,且主審主動使用之審視權也從第七局後改為第七局起即可查看重播輔助判決。

當比賽中判決產生疑慮,則由進行即時重播輔助判決時,是由總教練提出重播訴求,向裁判比出方框手勢以代表「挑戰」。再由裁判長經轉播車,通知負責慢動作回放的人員調出畫面。裁判長可決定應調出的畫面或角度等細節,並和現場主審或其他裁判討論是否維持原判決。

在確定改判的情形下,中職和日職的做法有所不同,日職會將裁判團所檢視之畫面同步在球場大螢幕上播放,並由裁判直接向球迷說明原因;中職則因聯盟規定,大螢幕不得同步播放畫面,而易使現場觀眾陷入枯等的情形。且相比日職,中職多直接宣布改判結果,此舉可能使球迷因無法了解確切情形,進而影響觀賽情緒。

任職職棒轉播車助理導播的曾泓睿認為,雖然重播輔助判決可能影響比賽的節奏和進度,但無可否認科技的輔助,讓比賽能以更細膩和精準的方式呈現,有助於維持比賽公正性以及改善裁判的誤判率,對於整體比賽進行仍是利大於弊。

轉播車工作場景。照片提供/曾泓睿

  • 2011年5月25日的一場大聯盟例行賽,由舊金山巨人隊主場迎戰邁阿密馬林魚隊,比賽進行至延長賽第12局上半,馬林魚隊的卡森斯(Scott Cousins)搶攻本壘時衝撞巨人隊捕手波西,波西當場倒地不起,立即退場治療。事後檢查為左腿骨折,波西也因此賽季報銷。
  • 在事件發生過後三年內,大聯盟又發生至少三起捕手因本壘攻防戰而受傷的案例,為了防範捕手再次於本壘攻防戰中受傷,大聯盟於2014年2月24日頒布新衝撞規定MLB Rule 7.13(MLB Rule 7.13),又稱「波西條款」(Buster Posey Rule)。

資料來源/Baseballmonkey

 

延伸閱讀:

【陳瑞昌專訪】顛簸棒球路 苦練創奇蹟(上)

【陳瑞昌專訪】每天重新歸零 終得夢寐以「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