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楷昇、劉德懋/採訪報導
社群媒體的崛起,擔任第一線直面閱聽人的「小編」,為了提高文章觸及率,時常會使用幽默、搞笑、反諷的說話方式與網友互動以達到更強宣傳效果,但幾年下來,「社群編輯」與「新聞倫理」之間的問題卻逐漸浮現。
公視台語台於今年二月三日在其臉書粉專上貼出兩則快訊,其中一則提及高雄市長韓國瑜全家出國旅遊,有網友留言:「笑死,結果不留在高雄消費。」小編回應:「他這半年消費得不夠多嗎?」引發熱議,讓向來被認為應該遵守新聞中立的公視飽受批評。新聞社群編輯評論是否屬於新聞內容的一部分也引起爭議,同時也反映「小編」造成的影響,需要更深一層的思考。
風傳媒社群編輯李文馨與黃品臻認為,社群編輯的發言不僅應被視為新聞內容的一部分,也代表著新聞媒體對此事件所抱持的立場。她們坦言,社群編輯就像公司的門面,引領著閱聽眾進入到媒體社群,獲取所需的資訊。
主管對於社群編輯的發言十分重視,入職前都須經過一至兩個月訓練,並且利用臉書「排程」系統,延後消息發布的時間,使主管們能確保每則貼文都具備「客觀性」才得以發布,也特別叮囑社群編輯無需回覆貼文底下的留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事端。
提高即時性 需跳脫制度束縛
社群編輯的言論是否對新聞內容造成影響?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蔡美瑛說:「希望大家不要太苛責小編,因為這幾十年來我們的傳統媒體也是如此。」
她解釋,近年有無數的報告與論文表明,傳統媒體在政治新聞報導上,不時出現以個人評論夾雜在新聞資訊當中,或是利用標題引導閱聽人對事件產生既定看法的情況,社群編輯的發言只是更凸顯問題的嚴重性。
為了與閱聽眾建立更通暢的對話關係,社群編輯在訊息回覆的速度上有著巨大時間壓力,有時也必須加上時下流行的「梗」,以便引起網友的共鳴,在種種的限制之下,光靠社群編輯自我查核是不足夠的。
制定規範守則與媒體主管的監督是否能解決此項問題,網路媒體台灣達人秀社群編輯馬瑩儀和呂佩倫表示,她們同意新聞媒體應該一定程度上的客觀與中立,但也堅持:「如果每個動作都得經過上級,你就無法成為一個好的社群小編。」
社群編輯必須跳脫傳統媒體的框架,有時就不得不訴諸於情感上的認同才能使閱聽人產生對社群的忠誠度,若凡事都被綁手綁腳,只會讓內容變得難看,社群編輯要做的是不要「無中生有」。
訓練專業小編 為內容負責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鄭宇君認為,國內的媒體並沒有重視社群編輯的新聞專業。她表示,國外的新聞媒體會以「社群經理人」的位階思考社群平台對外的一切動作,會出現小編「失言」事件全是源於組織對於這項工作的輕忽造成。
社群經理人是連接媒體內容和閱聽眾之間的橋樑,「專業流程」訓練與組織內部「平等溝通」是做好這份工作最大關鍵,這點公司和社群經理人都需負起相應的責任。
鄭宇君指出,大家不要以為社群編輯是坐在辦公室內,敲敲鍵盤就能夠成功工作,而去輕忽他們的專業。它是非常有機會和閱聽人建立直接互信關係的一門行銷藝術,只有組織內部對這項事業足夠重視,才能使其對品牌發揮最大化的正面作用。
處倫理灰色地帶 應平衡多方立場
隨著新聞媒體進入社群平台,產製新聞的過程增加社群編輯的角色,帶來的影響不只限於新聞形式的變化。相對於傳統媒體,社群編輯在自由度更高的網路場域中,讓媒體環境陷於新聞倫理與收益之間的灰色地帶,取得平衡將是關鍵。
針對社群編輯應遵守新聞倫理的程度及必要性,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院長蘇建州認為,受到社群編輯的工作內容及其目的影響。他提到,以往各家媒體在報導類似新聞時,吸引閱聽人注意力的方式倚靠觀眾對個別媒體的觀看黏著度。
然而,現在這種黏著度逐漸下降,人們使用媒體以「獲取訊息」為主要目的,較不會固定觀看特定媒體。只要媒體的訊息可以吸引閱聽人,就會被他們點擊,因此社群編輯的重要就在於如何與其他家社群編輯競爭以取得閱聽人的注意。
「為了競爭注意力,可能會有一些灰色地帶。」蘇建州說,因應點擊率的需求,社群編輯在新聞倫理與言論自由之間的拿捏,多了不確定性。聳動標題、內容不夠客觀等等必然影響新聞倫理,但是卻不得不藉此提高收益。
不過吸引閱聽人注意是一回事,卻不應該過度淪於立場上的操作。「我覺得社群小編可以不要受那麼嚴格的約束,但也不要太過分。」蘇建州表示,社群編輯可以偶爾不那麼客觀地表達一些立場,讓新聞環境更活潑,但不要令立場過度偏激和單一。
「照道理每個議題都會有一些人這樣看,有一些人那樣看。」蘇建州認為,新聞議題應該是就事論事,並接受理性討論及各種想法,社群編輯不應該只用固定立場來詮釋,使得各個社群之間的分眾對立越加嚴重。
掌握趨勢及受眾喜好 亦需避免盲從掌聲
社群編輯做為新聞產製過程的一部分,儘管在新聞倫理等規範上處於灰色地帶,也有社群編輯做出逾矩行為的情形,但這也是一種可用的傳播方式。透過社群的管理,最大化傳播效益,並審慎處理新聞內容,社群編輯也可以形塑出他們的專業素養。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助理教授陳雅惠談到,社群編輯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其強調互動性,這讓身處於社群當中的人認為,社群編輯是與自己站在一起看事件的人,並且與自己分享看法。她也直言,社群編輯很注重社群中的成員想看什麼,因此就會呈現出對應的內容,只要社群編輯的風格與閱聽眾的越相近就越成功。
「一個新聞它不是只有事實跟事件而已,它需要有一些詮釋的角度跟觀點。」陳雅惠指出,社群編輯對新聞的評論可以是幫助新聞聚焦的方式。
當新聞面向不再是一般大眾,而是分眾且喜好相近的社群時,社群編輯為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就需要確定社群中目標客群的喜好,透過他們能夠理解的「梗」或語言與他們溝通,告訴他們何為重要的新聞,以及該篇報導的重要性。在原有的新聞事實上加以詮釋,將可以獨立於普遍一致的傳統媒體,讓自己與眾不同。
然而,與閱聽人站在同一線思考,或為討好以取得更多注目,可能會有偏激的風險,進而出現不當的言詞。對此,陳雅惠認為,社群編輯應該要維持自己的原則,不過度沉溺於人們的掌聲,而急於做出聳動的內容,譁眾取寵及不斷地「撿到槍」,不然,將會使自己丟失原有的專業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