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千錘又百鍊 即將失傳的鍛造工藝

記者 吳辰昕/採訪報導

在堆滿鐵器、刀具的店面中充斥著機器運作及敲打鍛造的聲音,現年87歲的蘇萬發是這間打鐵舖的主人,同時也是全三峽唯一仍在職的打鐵師傅。現今這樣的傳統打鐵舖已不多見,且逐漸式微,然而蘇萬發的打鐵舖顧客絡繹不絕,他要一邊融鐵、打鐵、焊接,不時還要招呼時光顧的客人,不少顧客上門指名要購買師傅製作的刀具。

蘇萬發打鐵的情形時火花濺起的瞬間。攝影/吳辰昕
在雜亂的工具堆中工作的蘇萬發,除了打鐵,工具的木柄也一手包辦。攝影/吳辰昕

一早,打鐵舖二代蘇宏茂正在磨刀,父親蘇萬發師傅則往爐裡加炭生火,開始打鐵的第一個步驟,將爐裡的鐵塊燒得紅通可塑,接著把軟鐵放至打鐵機上捶打成形,當鐵塊塑成適當大小後便開始夾鋼,此步目的在於使鐵固化,不會捲曲變形,接著焠火,將鐵來回鍛燒,放入油中冷卻,最後把成品做細部打磨,至此才算大功告成。

師傅在工作時非常專注,表情嚴肅,一副工具如何完成、怎麼無中生有,在萬發打鐵店可以看得清楚仔細,每道程序都不可馬虎,從火溫控制、材料用量到打鐵力道,每個步驟都不能多也不能少,大部分都需靠長年累積的經驗做判斷,才能造出品質優良的產品。

反覆的捶打通紅的鐵塊,打鐵力道在過程中亦是重要的一環,絲毫落差都可能影響成品品質。攝影/吳辰昕
將爐裡的鐵塊燒軟後,把軟鐵放至打鐵機上捶打成形,一邊用工具垂,一邊借助機器的力量。攝影/吳辰昕
曾經一時的盛況 如今大不如前

蘇宏茂一邊磨刀一邊解釋,三峽早期種植柑橘、茶葉,又是礦產區,鐵具的需求量十分大,犁頭、鋤頭鈍了需要重接,柴刀、菜刀鈍了需要磨,往往三四天同一戶人家就又帶著自家工具回來修理,可見盛況空前,幾年光景,三峽地區發展逐漸蓬勃。

後來農業社會開始轉型,傳統的打鐵店也開始出現工廠競爭,古法鍛造複雜耗時,而工廠能在短時間製成產品且耗費較少人力,就這樣三峽地區的十三間打鐵舖一家家地收攤,最後只剩下萬發一間,位於鬧區的打鐵舖又因敲打聲造成周遭居民反感,導致營業時間縮短。

蘇萬發磨刀架勢十足,經驗老道。攝影/吳辰昕
年少打拼 至今逾一甲子

蘇萬發自小就是三峽本地人,年輕時做學徒學習打鐵,23歲在三峽文化路上開了這間打鐵鋪,就這樣屹立超過一甲子。

現年已經87歲的他看上去十分硬朗,打鐵時手十分有力,彎腰下蹲也不是問題,他笑說有在工作身體才會好,沒做就會生病,精神抖擻。被問起這間打鐵舖對未來的規劃,他只說誰能做就讓誰接,做這行非常辛苦,現在年輕人恐怕吃不起這樣的苦。

蘇萬發年事已高打鐵卻仍十分有力,身旁圍繞各式各樣的工具。攝影/吳辰昕
打鐵如做人 是磨練 是考驗

一位客人拿著鐵鏟進店內說要修理,蘇萬發正打磨焊鐵,火花四濺,然而他只穿著一件白色衛生衣,絲毫沒被影響。面著火爐,他臉上映著火光,笑著回復攀談的顧客,平淡從容,人人都說打鐵是失落的傳統技藝,倒不如說這是一門複雜且極需耐心經驗的鍛造藝術。

蘇萬發打磨時火化四濺,不穿防護衣,經驗老道。攝影/吳辰昕
蘇萬發臉上映著火光,態度淡定從容。攝影/吳辰昕

 

相關新聞:

不再「墨」守成規 大有製墨兩代堅持的手工技藝

消逝的傳統 民俗技藝傳承創新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