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上游開發衝擊 生態經濟如何兩全

記者 吳齊桀、林長岳、林怡嘉/採訪報導 台灣的民生、農業及工業用水大多仰賴水庫的供給。然而,上游集水區的開發,使得水庫面臨淤積問題,不僅影響水質,縮減其蓄水容量,更破壞水庫周邊的自然生態。然而,水庫亦兼具民生經濟用途,在生態保育與農業觀光間取得平衡的考量下,政府積極推動水土保育政策,抑制淤積問題,同時鼓勵商家取得環保標章認證,進而透過教育和體驗,期能降低汙染,強化民眾環境永續意識。

美濃志工齊心復育 水雉徜徉永續天地

位於高雄的美濃湖,是許多鳥類的棲息地,只是隨著土地開發與環境破壞,物種越來越稀少。為此,美濃湖水雉棲地復育工作者黃淑玫、劉孝伸、野蓮農民以及眾多志工,將台灣二級保育類動物「水雉」從2017年的14隻復育到如今的近70隻。黃淑玫表示,除了復育水雉,更希望將生態恢復到開發前的豐富樣貌,給予下一代健康的自然環境。

「網」開一面 人猴共存

說到台灣獼猴,攻擊、危險、兇狠,這些負面標籤,已經與牠們劃上等號。然而,在台南烏山獼猴保護區裡的猴子們,個性卻是溫順、可愛、呆萌。為了保護猴群,保護區負責人林耕竹,向農民推廣架設電圍網,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減少農作物受損,同時守護這塊寶貴的花果山,打造人與獼猴共存的環境。

無法訴說的鳶屈 人與鳥的共存之道

「厲鷂啊厲鷂,厲鷂飛上山,嬰仔快做官,厲鷂飛高高,嬰仔中狀元,厲鷂飛低低,嬰仔快做老父。」

一首古老的台語童謠,藉老鷹(厲鷂)的象徵道出對孩子的期許,亦譜出人與鷹之間的感情。然而屏東科技大學(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員洪孝宇表示,俗稱老鷹的黑鳶,於1991年全台數量銳減至約175隻,引起各界關注。隨著禁用農藥、改變農法,期望再次創造人、鳥共存的環境。

金門最後的萌寵 歐亞水獺保育行動刻不容緩

歐亞水獺是我國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台灣本島上曾有零星發現紀錄,目前僅剩約150至200隻存活於金門島嶼。即使民眾保育觀念日漸提升,其生存仍面臨多重威脅,其中包括棲息破壞、工程干擾以及水質等問題。當歐亞水獺和人類的生活環境高度重疊,在權衡利弊之下,歐亞水獺往往成為犧牲者。

獼猴別怕!花果山人猴共處 林耕竹的守護路

說到台灣獼猴,攻擊、危險、兇狠,這些負面標籤,已經與牠們劃上等號。然而,在台南烏山獼猴保護區裡的猴子們,個性卻是溫順、可愛、呆萌。為了保護猴群,保護區負責人林耕竹,向農民推廣架設電圍網,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減少農作物受損,同時守護這塊寶貴的花果山,打造人與獼猴共存的環境。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