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孕母可望解禁 法規制定仍待完善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衛福部於今年五月中旬預告修正《人工生殖法》,並計劃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台灣長期在代孕合法化議題上充滿爭議,許多不孕家庭與人士寄望能透過修法打破限制,實現生育平權。然而,有女權團體認為,開放代孕可能導致弱勢女性淪為生育工具,如何確保孕母及新生兒的權利,是代孕解禁後的一大難題。

特殊教育融合推行 同享平等學習機會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教育部積極推動「融合教育」,針對特殊需求學生,在教學上提供多元協助,讓每位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然而,受限於經費不足,未來在師資培訓、專業醫師與鐘點助理人員之員額,尚待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此外,為避免特教生面臨就業困境,學者建議應設立「特殊教育專業技術班」,提供更適切的訓練,期能有效協助特教生順利銜接職場。

寄養家庭高齡化 兒童安置需求上升

記者 陳韻安、陳鏡媄、陳欣瑜/採訪報導 台灣的寄養體系正面臨高齡化,年輕人參與意願下降,使得寄養資源匱乏,而青少年從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過渡到獨立生活時,將面臨許多挑戰,政府與社福機構提供的支持可成為他們穩定生活的重要依靠。此外,志工的陪伴在育幼院孩子的情感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但志工資源有限,物資捐贈雖然普遍,卻無法取代長期陪伴的力量。

睪酮素檢測引爭議 性別平等面臨挑戰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全球對於性別平等意識的增長,多元性別議題在體育賽事中日漸引起關注。當前睪酮素檢測制度主要針對生理女性,顯現不公平的現象,因此如何在體育賽事中兼顧性別平等與公平競爭,已成為體壇和各國政策推動的焦點。其中,教育做為認知與傳達性別平等概念的關鍵,未來應落實性別教育課程,以提升性別多樣性和包容性之理解。

為需要的學生搭建橋樑 資源教室的使命

記者 陳宇伶、黃翊涵、陳玫蓉/採訪報導 提起國小的特教班或資源班,大家或許能有些印象,不過大專院校裡的「資源教室」,對大家來說就比較陌生了,而資源教室能提供需要的學生什麼樣的幫助呢?
「資源教室」顧名思義就是「提供資源的教室」。在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下,台灣絕大部分的大專校院都設有資源教室。根據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資源教室提供學業支持、生活適應和生涯轉銜等服務。使用者主要是經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定的特殊教育學生,這些學生與領有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手冊的族群有所不同。

青貧世代  年輕人看不見未來

青年在社會體系中扮演積極熱情的角色,然而貧窮感卻越發嚴重。因全球經濟環境不如以往,使得房價、物價不斷上升,但薪資卻趕不上前兩者飆升的速度,對於年輕人而言,生活負擔的壓力不斷提高,讓許多低薪者感到難以負荷。加上高失業率和就業競爭激烈,當代青年在經濟與情感上普遍無法滿足,甚至衍生心理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隱憂。

培力園助弱勢兒少 探索人生築夢飛翔

 當前社會結構已然改變,高壓競爭環境下,兒少問題愈發獲得重視。新北市少年培力園長期關注弱勢青少年,深入關懷並提供培力發展、專業諮商輔導,引領孩子們不再誤入歧途走上正軌。專家指出,家庭支持影響兒少成長階段甚鉅,彰顯強化孩子與家庭間情感連結之重要性,透過社福機構,不僅讓迷途的孩子能回歸家庭,更能找到自我價值。

「失智症政策3.0」補漏洞 民團盼立專法保障權利​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台50歲以上罹患失智症人數突破32萬人。為因應失智人口逐年增加,我國於2018年起推行「​​​​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下稱失智症政策2.0)​​」,希望透過落實法令推動,協助民眾應對失智症的挑戰。不過,面臨該項政策即將在2025年底到期,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應著手規​​畫​​3.0版本,正視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  

外籍人士逐年增加 新住民尋身分認同

「待在台灣我能感受到政府給我們的保障,讓我的家人在海外也能安心。」

「如果你是外國人,你通常不是優先被考慮的對象。因為你知道的,我們沒有選票。」

鄧彩艷是嫁來台灣超過22年,已成功歸化的新住民,而戴明陸則是來台超過14年的外籍居民,同樣來自海外,卻因身分的不同讓他們在台灣的生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