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再升級 剩食麵包變啤酒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越來越多人愛吃麵包,烘焙坊大量生產麵包,也容易產生浪費,造成剩食危機。現在有業者突發奇想,將剩食麵包改造升級為永續啤酒,不僅達到循環再利用,也讓民眾了解剩食議題的重要。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越來越多人愛吃麵包,烘焙坊大量生產麵包,也容易產生浪費,造成剩食危機。現在有業者突發奇想,將剩食麵包改造升級為永續啤酒,不僅達到循環再利用,也讓民眾了解剩食議題的重要。
小至碗筷,大至建築,「竹」可謂製成各種民生必需品的重要原材之一,炎炎夏日的涼筍冷盤、冬日暖胃的筍湯皆源自於竹,不僅是大眾餐桌上的家常菜,可謂數代人的共同記憶。竹林大量分佈在台灣各個角落,其豐富的「食、用」性,更是使竹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鍵。
國人愛喝手搖飲,一年可以喝掉12億杯,創造了龐大商機,但茶類暢飲的背後帶來的是驚人的茶渣量。含水量高,運送困難,處理起來常常是業者的一大難題。而現在有一種香氣環塑木就是用回收茶渣粉再製成,不只解決了茶渣問題,更讓它以另一種形式創造新價值。
由於生活水準提升及經濟成長帶動產業快速發展,我國近年來用電量屢創新高。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2021年我國總用電量來到2830億度,住宅部分總用電量則為527億度,占全國用電約18%,與前一年相比漲幅近5%,顯見家庭用電需求逐年提升,民眾如何學習節約能源,同時具備永續發展之觀念,已成為當今無法忽視的課題。
全台灣約有35%的牡蠣來自彰化王功,街上到處可見當地人在家門前剝牡蠣,同時大量廢棄牡蠣殼也釀成環境問題。在地業者結合學者研究發現,將廢棄牡蠣殼融入新技術,再製變成具有抗菌功能的消毒粉。
海洋廢棄物是近年國際間關注的議題。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其中「保育海洋生態」,是針對保育、永續利用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在台灣,眾多環保團體也正為保育海洋努力。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因此作為改善塑膠廢棄物的新興材質「聚乳酸」(Polylactic Acid)(下稱PLA)便誕生了。然而,標榜可分解、對環境無害的PLA,卻因台灣無回收配套機制,使得PLA只能與一般垃圾進行焚燒,失去了研發的初衷。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調查指出,平均洗一次衣服會釋放70萬根微纖維隨著下水道流入海洋。海洋內30%的汙染來自微塑膠,其中35%來自人造纖維。進入海洋的微纖維被生物誤食後,最終將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體,形成惡性循環。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今(2020)年10月18日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海岸舉行淨灘活動,為全台首創潮間帶垃圾攔截收集行動,一共清出高達901.7公斤的垃圾,重現大城海岸潮間帶乾淨的模樣。
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數據資料顯示,從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全台海洋廢棄物清除量已高達160萬個,顯現出海洋垃圾問題迫在眉睫。為了更有效解決大海及港灣內的垃圾,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台灣湛藍海洋聯盟」新創團隊,研發掃海機器人「湛鬥機」,來清除海港垃圾。
宜蘭縣大同國中為全台第一所實施原住民實驗教育的學校,也邀請部落耆老,與師生合作,在校園中打造傳統半穴屋,屋內生起的柴火,象徵文化薪火相傳,共盼孩子以自身文化為榮,一步步成為真正的泰雅人。
台灣養殖漁業主要分為內陸養殖魚塭、海面養殖及箱網養殖,雖然台灣現下市場仍以捕撈漁業為主,但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養殖漁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養殖漁業衍伸的環境問題也成當務之急,其中包括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的產生、海洋優養化等,因此在漁業發展與環境友善間取得平衡,已成各界共同努力之首要目標。
為了延緩地球資源耗竭,採用「循環經濟」是保護環境的好選擇,其廢物再利用的特性不僅能減少廢棄物,更能降低生產成本,成為企業及政府實踐的目標。位於新北市中和的「拼圖喵中途之家」透過將貓糞轉化成貓糞肥,免費提供貓糞肥給農民們使用,同時保證收購產出的作物,將其製成產品,讓產品的利潤回頭支持中途之家,達成循環經濟。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