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熱島效應 都市裡的「綠色力量」
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數據顯示,去年七月,台北市最高溫度比起台南多出3.8度。氣候變遷導致居住環境越來越惡劣,在充斥水泥高樓的都市,綠地是能夠減緩熱島效應、調節氣溫的重要區域,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力量,更是環境永續的重要推手。
完整內文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數據顯示,去年七月,台北市最高溫度比起台南多出3.8度。氣候變遷導致居住環境越來越惡劣,在充斥水泥高樓的都市,綠地是能夠減緩熱島效應、調節氣溫的重要區域,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力量,更是環境永續的重要推手。
完整內文根據環保署資料統計,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達到986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417公斤的垃圾,而這些垃圾的終點站是焚化廠。但若是垃圾量超過焚化廠可處理的量能,或是當地沒有焚化廠,則會出現一座座堆積而成的「垃圾山」,2020年全國垃圾暫存量為53萬公噸,為統計以來的新高。
完整內文根據環保署資料統計,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達到986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417公斤的垃圾,而這些垃圾的終點站是焚化廠。但若是垃圾量超過焚化廠可處理的量能,或是當地沒有焚化廠,則會出現一座座堆積而成的「垃圾山」,2020年全國垃圾暫存量為53萬公噸,為統計以來的新高。
完整內文海風持續吹襲,一個個顏色鮮豔的塑膠袋從海平面上飛起,並開始於空中起舞,最後緩緩地掉落在海堤旁的草地上。原先美觀的海景遭到人為垃圾破壞,更使當地海洋生態面臨垃圾污染的險境。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如此大量的人為垃圾,究竟是來自何處?
完整內文蚯蚓有著大地清道夫的美名,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人類丟棄的有機廢棄物,都可以通過蚯蚓的腸胃道再回歸到土地,維持土壤的健康。在台灣,蚯蚓的身影已不再常見,而李朝安及楊智凱用自己的方式找回蚯蚓,和大自然共存。
完整內文台灣糧食浪費嚴重,在2020年丟棄的食物便達360萬噸。近年,台灣多個團隊結合科技,研發食物分享地圖及推出良食福袋,望能同時解決剩食及飢餓問題,力求在經濟活動與環境間達到平衡。
完整內文位在宜蘭縣蘇澳鎮的岳明國小,以「海洋永續環境教育」為發想,結合學校鄰近海邊及濕地等環境優勢,發展出一系列「海洋教育」特色課程,成為全台唯一將帆船、浮潛、趴浪等海上活動納入體育課程的學校。不只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體驗與實作,同時也是全台第一間公辦民營的實驗教育特色小學。
完整內文快時尚的流行及全球服飾產業蓬勃發展,許多衣服一旦過季賣不出去,或是被消費者淘汰丟到舊衣回收箱,就會製造出許多「消費後紡織廢料」,加上聚酯纖維的使用量爆炸性增長,不但造成環境的污染,更增加了海洋生態被慢性窒息的風險。然而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舊衣可以變新衣,經整理銷售到非洲等經濟較落後的國家,但卻鮮少人知道「消費前紡織廢料」也正在造成環境衝擊。
完整內文一般對傳統公園的印象大多是一成不變的罐頭遊具以及空間設計感不足,但近年來台北致力推廣特色共融公園。共融公園提供給不同年齡層的人使用,針對不同年紀的小孩設計適合他們遊戲的設施,也為身障人士打造可以結合輪椅使用的遊樂器材,甚至也有屬於長者的遊具,創造一個所有人都能共享的空間。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