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線見真情 旗袍技藝傳承復古典雅
年近八十的旗袍師傅林錦德,皺著眉頭認真地將一針一線穿過布料,經過他的巧手一件件精美的旗袍於焉誕生,即使經歷旗袍的興盛到沒落,卻仍堅持走在旗袍這條道路上,更將一甲子以來的精湛技藝不藏私的傳承給徒弟們,希望保留旗袍這項傳統服飾的美。
完整內文年近八十的旗袍師傅林錦德,皺著眉頭認真地將一針一線穿過布料,經過他的巧手一件件精美的旗袍於焉誕生,即使經歷旗袍的興盛到沒落,卻仍堅持走在旗袍這條道路上,更將一甲子以來的精湛技藝不藏私的傳承給徒弟們,希望保留旗袍這項傳統服飾的美。
完整內文布袋戲是許多人小時候的回憶,不過在現今高科技時代下,這項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在桃園龜山有一個以布袋戲為家族企業的劇團,一家三代一輩子就從事這項產業,為台灣這項逐漸式微的傳統產業傳承,目的就是讓更多人看到布袋戲的精神,也讓更多的台灣人能更暸解這項傳統文化。
完整內文粄食為客家特色文化之一,早期客家農業社會為慶祝家中有男丁誕生,會以糯米、花豆餡製作新丁粄酬謝神明。隨著性別平權意識抬頭,更新增慶祝女孩誕生的新枝粄,為傳統文化增添新意。
完整內文保生大帝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自民國83年起,台北市的大龍峒保安宮每年四到六月開展的「保生文化祭」為北台灣年度宗教盛事,一系列活動保留同安原鄉特色的傳統習俗結合現代的人文精神,除了讓民眾感受到嘉年華式熱鬧的慶典氛圍,更被交通部觀光局列為國際觀光活動,其文化感染力可見一斑。
完整內文布農族擁有一系列歲時祭儀及自身文化,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兩側。其中台東縣海端鄉為布農原鄉,具備豐富的人文及生態資源,卻面臨人口外流及結構高齡化。期盼在守護傳統與生態的同時,活絡鄉內發展。
完整內文創立於民國74年的說唱藝術團迄今已有39年的歷史,除了最受歡迎的相聲之外,也擁有數來寶、竹板快書、鐵板快書、八角鼓、雙黃、拉洋片、手語歌等多元藝術文化課程,透過傳統藝術的薰陶,希望孩子們加深文化認知外,還能懂得禮貌、孝順、彼此尊重的美德。
完整內文艋舺青山王祭,俗稱「艋舺大拜拜」,為台北市三大廟會之一,每年於農曆10月20、21日進行暗訪,22日正日遶境,除由青山王帶領下屬上街遶境,掃除瘟疫之禍之外,也為居民、信眾祈求平安,這樣的時空背景,可謂與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謀而合。
完整內文近年來,原住民族意識抬頭,政府常以都市地區的「聯合歲時祭儀」推廣文化,以促進文化傳承,更常以傳統祭儀提倡部落觀光。
在這些前提下,傳統文化與觀光收益究竟該如何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