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針線見真情 旗袍技藝傳承復古典雅

記者 胡羽忻、江翊菱、謝欣彤/採訪報導

論及旗袍,大眾的印象多為可展現女子曼妙身材,以及復古及典雅的象徵。在過往年代中,旗袍可謂隨處可見,如今卻逐漸變成特定場合才會穿上的服裝,越來越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有一群人不願讓旗袍就此消失,仍持續在推廣旗袍文化的道路上前行,試圖讓大眾重視並了解旗袍這項傳統服飾。

旗袍師傅林錦德一針一線地仔細修改旗袍細節。攝影/謝欣彤

手工訂製 講究細節

年近八十的旗袍師傅林錦德,皺著眉頭認真地將一針一線穿過布料,經過他的巧手一件件精美的旗袍於焉誕生,即使經歷旗袍的興盛到沒落,卻仍堅持走在這條道路上,更將一甲子以來的精湛技藝不藏私的傳承給徒弟們,希望保留旗袍這項傳統服飾的美。

旗袍師傅劉乃綾說明,旗袍起源於上個世紀,是由長袍衍生而來,過去僅有官位崇高及知識分子的男性能身穿長袍,但隨著時代轉變,女性思想抬頭逐漸追求平等也穿起長袍,同時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原本的「袍」才漸漸改成較顯女性身材的「旗袍」。

「我從事旗袍行業已經66年了!」林錦德對旗袍充滿感情,回憶起旗袍興盛時期,老蔣夫人宋美齡下令公務員要穿著旗袍上班,因此每一家旗袍店都在趕工,他感嘆那時可謂是旗袍景氣最好的時候。林錦德也說明現今來訂製旗袍的客人,較多是結婚的服裝需求,但因成衣難以符合每個人的喜好及身型,因此訂做一件專屬於自己的旗袍,不僅具有特殊性,更多了紀念價值。

「我很龜毛啦!我的特色是會特別注意小地方。」林錦德對自己的細緻認真相當自豪,他也十分重視旗袍製作過程,不論是印花設計或是剪裁方式都非常講究,甚至會花時間陪客人挑選布料,只為得到顧客的滿意笑容。

訂製旗袍客人與旗袍師傅林錦德有說有笑。攝影/謝欣彤

另外,林錦德表示製作旗袍時最講究線條,一件好的旗袍會將客人的身材曲線完美呈現,強調要注意布料上花的擺設位置,差一點就會影響到整件旗袍的視覺。現今的改良式旗袍將拉鍊設計在後方,他認為這樣的設計就像是一般成衣,失去了旗袍所能展現的美感。

「做這麼久當然會倦怠啦,但我都悶在心裡。」林錦德長達一甲子的職業生涯,過程中經歷許多酸甜苦辣,而他選擇讓自己放鬆一下,出去逛街或唱歌,休息回來就繼續奮鬥努力,一晃眼也就過了六十幾年,即便手工旗袍的製成耗時耗力,林錦德仍持續選擇在旗袍這條道路上前行,從未想過放棄。

多年經驗  無私傳承

從學徒到成為一位真正的旗袍師傅,林錦德表示要經過「三年四個月」的訓練,接著再當長工鑽研旗袍一年半的時間。劉乃綾補充,過去年代的學徒,通常還要幫師傅帶小孩、煮飯等,而這年代的學徒們算很幸運,一進來師傅就從打版、裁布料、車縫及收邊的基本功開始教,大約兩年就能出師。

在製作旗袍上林錦德也有自己一套方法,因為曾經學過洋裝製作,他習慣將客人的尺寸打樣在紙上,不僅能更精準的幫客人抓布料長寬,在布料的排花上也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如果客人要再來製作新旗袍時,可以透過原先的紙樣抓出客人身材尺寸,更快速的幫客人完成新作品。

而「布料」是師徒二人在旗袍之路上遇到相同的困難點,劉乃綾指出布料不斷推陳出新,每次接觸的布質不同,就會有不同作法,林錦德則說明遇到料質較軟的布料十分難以處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這種布料的處理方式,所以旗袍製作技巧的訓練都要與時俱進,需要時間的累積及適應,邊做邊學、接觸越多不同訂單,才有機會看透各種旗袍所需要的技術。

旗袍製作完成後,將每一件作品拍照存檔。攝影/謝欣彤

當一件旗袍製作完成時,劉乃綾會利用照片紀錄並在社群上分享,藉此將作品用另一種形式保留下來。 「我們像是互補關係,他教我旗袍技巧,我幫他經營網頁和客人溝通。」林錦德與劉乃綾之間不像是傳統學徒制般嚴肅的關係,更像是家人一樣互相扶持幫忙,而劉乃綾提出未來想透過開課的方式,將師傅的技藝傳承下去,讓旗袍精神發揚光大。

對未來工作室的期許,劉乃綾表示,現代人對旗袍非常陌生,希望能將旗袍教給年輕一代,拉近距離感,讓更多人了解旗袍,願意嘗試穿上旗袍。

拓展旗袍文化 促進國際交流

台北旗袍同好會創辦人兼輔仁大學藝術與文化創意學程講師馬于文表示,七年前創辦臉書社團「台北旗袍同好會」的動機,乃因她發現人們對於旗袍的喜愛不曾減少,馬于文說:「這一百年來一直有人在穿旗袍,一直都很時尚,希望能將這文化持續傳下去。」

在努力延續旗袍歷史及文化的過程中,馬于文察覺大眾對旗袍常懷有迷思,認為穿著旗袍不僅動作易受限,更只能穿在正式場合。對此她特別解釋,過往年代的女性,不論洗衣、煮飯、帶小孩都穿著旗袍,並不會因此特別受到限制,基此她希望透過舉辦活動、社團推廣,讓更多人認識旗袍文化並破除成見。

傳統旗袍服飾展現身材線條及古典美。攝影/謝欣彤

中華旗袍文化藝術交流學會(下稱旗袍學會)理事長石淑平特別強調,穿旗袍需要經過訓練及學習,從最基本的旗袍站姿到坐姿,所有儀態都必須優雅端莊;馬于文也認為女性穿著旗袍不僅要展現外在的美,更必須要有文化底蘊及內涵,成為內外兼備的人才能穿出旗袍之美,因此旗袍知識的學習是十分必要。

談及對於旗袍文化的推廣,馬于文表示為了鼓勵現代旗袍邁向「時尚化、年輕化、生活化」,她每年會接二十場以上的演講,引導人們從電視電影的角度,認識旗袍近一百年間的演變,並期望能打破大眾對於旗袍只能在特殊場合穿著的刻板印象。

影視掀起復古風潮,旗袍使角色更融入時代氛圍。攝影/胡羽忻

而旗袍學會則是致力於國際化的推廣,石淑平提及旗袍學會經常參與公益活動及演出,擔任活動的贊助協辦單位,往年還會進行海外交流,到日本、夏威夷、毛利求斯等地進行傳統服飾的交流及表演,期望未來能將旗袍帶至國際舞台。

浪漫古典風情  旗袍租借新風潮

旗袍曾經是常見的服飾,如今僅在一些特別活動如婚禮、扮裝派對等場合才有機會看見它的身影,但在充滿歷史風情的大稻埕,街邊的旗袍租借店讓民眾穿著古典風情的旗袍走在大街,有如時空穿越。

旗袍租借店老闆林靜端表示,「我們不單單只是賣旗袍,而是賣1920年的精神。」在過去的年代裡,人們因經歷戰爭的可怕,而領悟珍惜當下、及時行樂的重要,選擇將最華美的旗袍穿上街,不留下遺憾的展現自己,她希望將此概念結合大稻埕風光一併帶給民眾,期許穿上旗袍的客人也能如當時的人們一樣欣賞最美的自己。

旗袍租借店老闆林靜端介紹各種旗袍樣式。攝影/謝欣彤

近期影視圈興起復古風潮,歷史劇及時代劇票房收視不俗,林靜端指出,來店的客人,約半數是路過而被櫥窗旗袍吸引入店體驗,另一半則是被影視劇作所影響,她表示因為戲劇的影響,讓店內的業績相較以往高出了三到四成,民眾紛紛指定穿上劇中角色同款服飾,成為旗袍發展的新趨勢。旗袍租借顧客粘小姐對此表示認同,除了自身原本就喜愛古典風格的衣著外,也因影集讓她更鍾情於旗袍。

租借旗袍是現今大眾接觸旗袍最常見的方式,馬于文表示,租借旗袍店雖有其存在的價值,但那些旗袍應是租借給觀光客的,她強調:「旗袍曾經是中華民國的國服,身為華人都值得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訂製旗袍。」她認為旗袍應更融入日常生活,並成為衣櫃裡的選項之一。

林靜端坦言,現今大眾認為旗袍就是「老派」的概念,將旗袍與舊時代產物畫上等號,因而產生距離感,她希望未來能讓大眾與旗袍存在更多連結、翻轉過往印象,並了解旗袍服飾的歷史價值。

 

延伸閱讀:

國寶級旗袍匠人陳忠信 老街區的文化傳承

陳忠信一針一線慢細活 大稻埕旗袍走入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