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藥」之惡 農業與環保如何平衡

記者 楊綵樺、黃亭詠、陳菡琳、李柏毅/採訪報導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為求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皆能維持穩定,農藥的使用基本上很難避免。攝影/黃亭詠

歷史背景 監管寬鬆

台灣農藥使用率居高不下,除地理位置及氣候等因素,歷史背景也為其因之一。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兼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蕭旭峰說明,農藥使用歷史淵源深長,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實施「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為台灣農業奠定基礎。然而,台灣因腹地狹小,採集約式耕作,違反自然法則的集中種植,會導致同類害蟲大量繁殖。政府來台後,人口快速成長,為提升糧食產量,在政府鼓勵種植的背景下,相對容易取得農藥及肥料。

 

 「以前考取農藥販賣執照相當容易,政府監管也相對寬鬆」農藥行老闆李茂森提到,早期農藥行業者,考核內容及相關培訓較為寬鬆,所以業者對農業知識的了解程度參差不齊,除了有不肖業者販賣非法農藥,還出現農藥行在被廢除營業許可後,請其家屬輪流考取執照,持續販賣的情況,上游的混亂連帶影響位在下游的農民,因業者缺乏專業知識,無法正確建議農民用藥,農民沒有依循用藥建議的情況下施藥,反衍生出濫用問題。

化學農藥種類繁多,大多可由農藥行直接獲得。攝影/陳菡琳

減半政策 不易落實

為降低農藥使用風險,農業部於2017年9月宣布「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 (下稱農藥減半政策),並於隔年開始推動,主要目標為「強化綜合管理,鼓勵友善農業」、「汰除高風險農藥,強化分級管理」、「制訂配套措施,逐步達成減半」。此政策已邁入第七個年頭,各界專家認為政策難以落實。

 「因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潮濕」,蕭旭峰表示,台灣的濕熱環境與密集的耕作方法,在利於作物生長的同時,也導致雜草數量大幅增長,亦會增加病原及蟲原,導致病蟲害問題頻繁,以上種種, 皆為台灣農藥用量不減反增、政策難以施行的原因。

集約式耕種易使害蟲大量繁殖。攝影/陳菡琳

對症下藥  降低風險

蕭旭峰指出,「農藥減半政策」立意起初希望農民將用藥量逐年降低,並最終達到減半目標,但執行過程中發現不應直接減少用量,他認為 ,政策內容不應該只針對用藥劑量,也需衡量使用風險,故將目標改為風險十年減半,利用IPM整合管理(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提供不同種類農藥及防治手法。同時他也表示,政府希望藉由推廣植物醫師,到農地現場了解病蟲害情況,如同人生病時開處方藥,針對作物對症下藥,以改變台灣農業農藥的濫用情形。

 對此,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下稱防檢署)書面回覆說明,參照歐盟綠色政綱精神,且結合農藥使用量與風險分級,將農藥依不同風險區分為 4 級,並分別給予1、8、16、64之權重分數,把農藥整體使用風險轉化為風險指標,再進行風險指標趨勢估算。初步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農藥風險已下降 25%。植物醫師曾藝提到,植物醫師雖尚在推廣階段,但農民尋求植物醫師協助治療的趨勢逐漸上升,且多是經由介紹或親自巡訪農田才會提供服務。 

農地間經常隨處可見使用中的農藥。攝影/陳菡琳

友善土地  生物農藥尚待普及 

​​隨消費者對食安議題的重視與永續觀念抬頭,化學農藥開始被放大檢視,生物農藥逐漸成為對土地更友善的選擇,根據防檢署-農藥資訊網的公告,生物性農藥成份為天然物質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衍生之產品,包括微生物製劑、天然素材農藥及生化製劑。

 農民施朝祥表示,以前使用的除草劑是用於毒死雜草,而現今的除草劑為營養劑,使雜草快速生長至自然死亡,相較過往毒性更低,但他也坦言,農民只在乎藥的成效,目前生物農藥品質不穩,風險不可控,加上研發配方屬於機密,離普及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曾藝指出,農民對生物農藥的接受度正逐步增加,例如:針對夜蛾類的殊立菌,購買量逐年攀升 。他也向農民建議,在開始種植時就使用生物農藥,讓植物還在幼苗階段就吸收,才能使其發揮最大效果 。

 

 針對市場上各式新型農藥,農民曾仲義直言,他們大多願意嘗試,但三罐生物農藥的效果,遠不及一罐化學農藥,對此,政府目前尚無解決之道,面對市場傾向漂亮的農作物,農民只能自己想解方。

 至於政府的協助層面,防檢署雖有提供補助,但其金額是按照土地面積計算,而非實際需求,根據防檢署公告,目前農民購買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及生物農藥,憑發票金額補助二分之一、每公頃分別補助最高一萬與五千元新台幣。李茂森表示,依照土地面積配給等量金額,對於大規模栽種的農民誘因較大,相反地,栽種面積較小的小農意願也就降低許多。

在政府推動生物農藥補助的背景下,曾藝期盼,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應多加推廣生物農藥,然而,站在農民的立場,農藥的成效才是首要考量。施朝祥則認為,應建立一套「好的藥給予鼓勵,不好的藥由退場機制來淘汰」標準流程,並嚴格把關農藥的規格品質。

食用蔬果前必須充分清洗避免農藥殘留。攝影/陳菡琳

暖化加劇 作物面臨嚴峻考驗

 「全球暖化對病蟲害產生影響,病蟲害入侵的情形持續發生且漸趨嚴重。」防檢署表示,面對當前地球環境劇變,為維持糧食穩定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等挑戰, 各國紛紛將化學農藥減量與永續農業生產等議題,納入重要政策。暖化加劇讓農業出現危機,其中2020年東非出現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由於印度洋聖嬰現象帶給東非異常豐沛的雨量,潮濕環境使沙漠蝗蟲大量繁殖,數量達數千億隻,重創農作收成以及造成糧食危機。

 除前述案例,曾仲義坦言,全球暖化不僅導致蟲害劇增,收成方面也增添不少問題,如今(2024)年春節天氣熱、露水多且完全沒有降雨,進而產生農作物病變,導致收成量不如以往。為減緩全球暖化帶來的衝擊,曾仲義表示,政府設置的農業改良所,會根據當前環境,將農作物調整成適合當前種植的品種。

消費者選購蔬果時偏好外觀漂亮的蔬果。攝影/陳菡琳

施朝祥補充,台灣正在轉向種植南洋化的農作物,且除了台灣,法國的葡萄園也因應全球暖化,將耕種作業往北移。對於全球暖化導致蟲害增加,蕭旭峰提到,農業本身就違反自然法則的常態分佈,農作物大規模聚集使害蟲大量繁殖於此,並導致農民加大其藥量,將加重自然生態負擔。

 對於全球暖化是否為政府擬定政策時出現的變數,防檢署回應,行政院自2013年起分階段推動「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計畫中提到,加強生態系統維護,結合農業生產環境與資源,並推展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同時精進災害預警及應變體系,期盼減緩暖化衝擊。

 

延伸閱讀:

植物醫生解危機 農藥減量顧食安

巴拉刈非安全農藥 禁令需與時俱進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