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上校有機農業夢 賣的是健康與永續

記者 林蕙宇、施俞婷/採訪報導

陽光高照的早晨,在花蓮縣壽豐鄉,周畢英書為下一季的作物施肥,做有機防治,採收當季的蔬菜,回憶小時候務農的同學父母使用農藥,農藥難聞的氣味讓他難以接受,因此在他決定務農的時候就從有機農業開始挑戰,他肯定地說:「我們賣的不只是蔬菜,賣的是一個健康永續經營的環境。」

年前,周畢英書因為幫忙妻子的家人販售農作物,學習一些農業知識,沒想到愈做愈有興趣,有了全心投入的想法。一開始做這個決定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強烈反對,尤其是有家人務農的妻子吳秀美,熟知務農的辛苦、心疼丈夫在軍中退伍之後還如此辛勞、認為丈夫三分鐘熱度,都是吳秀美擔憂的部分。

周畢英書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決心,請教前輩農業技術,到農改場上課,攻讀宜蘭大學生物資源碩士在職專班,為這個事業付出相當大的時間跟心力,最終得到妻子的支持與肯定,甚至加入丈夫的行列,夫妻二人全心全意投入了務農。

周畢英書的農場位於花蓮縣壽豐鄉,在奇萊山的山腳下,圖中溫室為今年搭建完成的。攝影/林蕙宇

說起這八年務農的點點滴滴,周畢英書說道,2010年的圓規颱風讓他永遠無法忘記那慘痛的遭遇。因為影響到花蓮,連續一整個禮拜都下大雨,那年即將收成,但因為花蓮壽豐的土地屬於沙土,種植香蕉的兩、三甲地連帶根倒的一塌 ,五分之四都倒下來,看到這場景讓他欲哭無淚。一來顆粒無收,二來無法保證收入,因為這些損失,工錢都不夠付。

他也說到,那時候差點想放棄,因為看到自己和其它小農的農地被摧毀到慘兮兮的樣子,頓時心都碎了。或許是受從軍時期的影響,周畢英書把做農當作戰一樣看待,任務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他始終告訴自己,不必自怨自艾,雨過天晴,保持樂觀,任何問題都有解決方法。

在花蓮縣政府地方創生的輔導下,愈來愈多人加入有機農業的行列,而政府的規範也相當嚴格,不能使用大型機具、焚燒東西的狀況,一天會有三到四次的直升機在空中巡邏,若違反規定會立刻通知縣政府,輕則警察到現場開單,重則勒令停業;周畢英書樂見這樣的規範,不僅避免使用農藥造成土壤酸化,也維護了大家的健康。

此區為輪作,也稱輪耕,意旨在同一地方種植兩種植物,一方面可維持土壤肥沃力,另一方面種植防蟲害的植物也可有保護功能。攝影/林蕙宇

在相當多的有機蔬果中,野菜最讓他感到自豪,因為阿美族的身份,有著豐富野菜文化的背景,通常說到野菜專家,第一個會想到就是阿美族,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保證。例如野莧菜在普通農夫眼中是為雜草,但是在周畢英書眼裡卻像個寶,不僅是原住民重要的野菜,在種植的時侯會散發出濃厚的氣味,讓病蟲害不敢靠近。

他運用野莧菜的這個特質在他的溫室中,與容易受蟲害的番茄進行輪作,意指同一區域種植兩種作物,不僅在有限的空間中把效益最大化,土壤能持續運作,也減少在番茄有機防治的次數,盡可能做到全天然。

在周畢英書的農場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蔬菜,在一般人眼中不起眼的雜草,對於原住民們來說都是寶貝。攝影/林蕙宇

在周畢英書的農場裡還有一種特別的植物,長的些許像南瓜,叫做木鱉果,也是原住民常見的食物,被稱為營養的添加劑,可以加在湯裡、打成果汁,擁有非常豐富的葉黃素,因此受到非常多年輕族群的喜愛,但因現代人工作和生活忙碌,許多上班族鮮少下廚,加上木鱉果的果殼大,不易處理,他將木鱉果做成膠囊,讓大家可以隨身攜帶,隨時都可以補充營養;此外,不易處理的木鱉果果殼,容易造成廢棄物,如何將這些廢棄物變廢為寶,回到土地裡成為養分,形成善的循環,這也是他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

圖為木鱉果,屬於原住民的特色食物,擁有豐富的葉黃素,被稱為營養的添加劑,可入湯也可做成飲品。攝影/林蕙宇

除了農夫之責,不少單位、學校都會邀請他去上課,這是周畢英書剛踏入務農時意想不到的事,務農之外同時也是老師,他很光榮也很享受這個稱呼。也有不少族人或者是返鄉回家照顧家人的居民在課堂上認識畢老師,他也大方地與大家交流他的知識,並且還提供他們更多的販售以及種植的管道,一同達成共好的理念,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圖中為翼豆,為合作的農友種植的原住民特色食物,營養價值高,直接切片清炒即可。攝影/林蕙宇

從軍人退伍之後的這個選擇並沒有讓他感到後悔,雖然過程中有許多辛苦的地方,不過能夠迎來大家的笑容,讓大家吃得健康,這是他堅持下去的動力,未來也會繼續加油努力與農民們一同種植出更多健康的有機蔬菜。

 

延伸閱讀:

環境永續護農地 鴨稻共生成新亮點

<

p class=”entry-title”>農村老化缺工 農業公費班挹注新力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