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亭誼、蕭沁梅、王舒詒/採訪報導
智能技術 影像辨識
廠內的AI設備為其最大特點,環保公司高級管理師劉致辰說明,當回收物被運送到輸送帶上時,會先透過AI影像及光譜辨識模組依材質間的細微變化與反射光區隔,不僅能辨識各類回收物,甚至連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俗稱達克綸)與聚氯乙烯(PVC)等塑膠材質也能被偵測出來。
新北市環保局資源循環科科長鍾昀泰則指出,在進行初步的影像辨識後,將會透過智慧演算法輸入辨識資訊,進行位置及對應儲存格的演算,除此之外,AI設備還能記錄數量等資訊,透過即時數據了解目前的回收狀況。最後,用智慧演算法下指令給機械手臂,每隻手臂上都會配有一個辨識光槍,平均挑選速度為每分鐘55次,以模擬人工分類的方式分選,挑出可再生的回收物。
分類篩選 回收利用
該廠垃圾分選流程共分為三大類,前置作業、初分選作業及細分選作業,鍾昀泰指出,前置作業會先將回收物磅重與下貨,把九大類包含電池、玻璃、電子產品與其他回收物隔絕;進入初分選階段後,則利用磁吸原理把剩下的回收物挑選出金屬類,再進入最後的細分選作業。
鍾昀泰表示,細分選作業的主要回收物為紙類及塑膠,根據美國塑膠工業協會於1988年所訂定的分類編碼,塑膠類可分為七類,而紙類也可分為廢紙類與廢紙容器類,由於兩者需經多次分選,因此紙類與塑膠的部分會利用AI機器設備與少數人力來完成。他補充,待所有步驟結束後,無法再利用的回收物將直接被送進焚化爐,其餘則是被運送到其他處理廠進一步分選,回收再利用創造循環經濟。
劉致辰表示,送進廠內的回收物通常以清潔隊循線車輛為主,每日運送約25至50噸的垃圾,運作時間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廠內配置人員共26位,服務地區為三重、五股、蘆洲佔多數。對此,物業清潔公司領班陳秀珠談及,平時光是收垃圾就要花上好幾個小時,因此,若有先做好垃圾分類的話,對於清潔人員也會節省很多時間與精力。
劉致辰提及,當前目標是希望未來能夠再建第二座、第三座智能廠,但位處雙北要找到可運用之處著實不容易。針對智能廠的未來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郭大孚建議,若要加蓋智能廠,位置可選在焚化爐附近,不僅可以節省往返時間,垃圾分類處理也能一併達成。
寸土寸金 垃圾場興建難度高
根據環保署統計,截至2023年,全台共有26座垃圾焚化廠及67處的掩埋廠。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秘書長黃拯中表示,要興建一座垃圾場,除了資金外,最重要的便是腹地;此外,環境衝擊、社會反彈、土地徵收、技術、經費等問題,皆屬政府及企業需要考量的因素。
以五股夏綠地的新北市資源循環教育基地為例,劉致辰提及,其前身是一座非常髒亂的垃圾山,經過幾年的開發後,才成功發展為現今所看到的資源循環教育基地,雖然解決了垃圾山的問題,惟其占地總面積竟達約196.46坪,要在寸土寸金的雙北市實在難以找尋適合的腹地,凸顯垃圾場的設立地點在臺灣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郭大孚則認為,若將垃圾廠興建於工業區,便能減少居民反彈。
垃圾廠的興建之所以容易遭受居民反對,不外乎就是因為居民擔心垃圾場會帶來噪音、氣味、疾病等問題,不過根據居住於垃圾場附近五年的廖偉翰表示,垃圾場若無異味或噪音問題,其實並不會影響到他居住在附近的意願。對此黃拯中提及,目前台灣在垃圾處理上的問題並不大,在分類上甚至做得比別的國家好,興建垃圾場前環保署也會做環境保護評估,所以不必過於擔心。
不過,黃拯中認為,五股夏綠地這樣的智能廠未來恐難有機會再加蓋,以環境教育場所之名義成立的AI分選廠全台僅需一座即可。至於智能分選能否完全取代人工分類,陳秀珠表示因回收的種類眾多,單純靠機器還是有點難度。
再生處理 落實環保理念
劉致辰指出,例如寶特瓶送進再生處理廠後,經過一系列加工,便可再生出衣物、假髮、環保袋;紙類亦是如此,同樣先將廢棄物分解成紙漿,進而再生出紙箱、報紙、衛生紙。 至於那些被送往焚化爐的垃圾,黃拯中透露,從送往焚化爐的垃圾中,發現其中含有生質物特性的回收物仍佔不少比例,於是環保局提議可將該類垃圾經過加工變成生質煤炭,成為發電廠的燃料,藉以供應民生用電。
黃拯中認為,此種做法可以節省天然煤炭的使用,還能將垃圾再生循環,可說是另類的生質能源中心。他補充,雖然這項計畫目前尚未正式啟用,但政府目前已在桃園、台中、台南設立示範廠,未來希望能將這項計畫儘早上路。
黃拯中表示,近年來新北市為了配合政府政策,將垃圾處理的目標改以「焚燒為主,掩埋為輔」,而他所在協會平時也會從工廠回收事業廢棄物再生,對於智能廠的興建亦表贊同。他認為,不論以何種方式,產官各界正用各自的方式打造永續城市,眾人共同目的不只是為了減少能源的消耗,更是落實環保理念與愛護環境的具體展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