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邱憶雯、陳侑廷/採訪報導
台灣傳統戲曲知多少?
台灣的傳統戲曲以大戲、小戲和偶戲分為三大類,其中由演員扮演戲劇角色,且情節結構完整的被稱作是「大戲」,像是我們常聽到的京劇、歌仔戲、客家戲都算是大戲。
「小戲」則是民眾或民間藝人自行創作的小型歌舞劇,通常沒有完整的故事,角色比較簡單,內容以搞笑、歡樂為主,旨在反映民間生活趣味與情感;而「偶戲」顧名思義就是要操作戲偶來完成的一種表演,像是常見的布袋戲、皮影戲,以及今天將帶大家深入認識的「傀儡戲」。
什麼是傀儡戲?
相較於皮影戲與布袋戲,傀儡戲是不是更少人知道了呢?傀儡戲,又稱作嘉禮戲,是一種利用絲線吊著戲偶,並以提線板在上方,使用提線抽動技巧來控制戲偶動作、位置,並搭配劇本、戲曲、音樂來完成的表演。
傀儡偶又被稱為提線木偶,每一隻偶的絲線數量不太相同,有八到三十六條不等,最常見的是頭部左右各一條,胸前一條,背上一條,左右腳各一條,左右手後方各一條,最後是左右手各四條,第一條手指、第二條手掌、第三條是手腕、第四條則是手肘,全部加起來共十六條線,操偶師必須用十根手指頭同時控制十幾條線,還必須搭配劇本表演,因此傀儡戲也被認為是所有偶戲中最困難的一種。
傀儡戲相比其他傳統戲曲,較離不開宗教儀式的色彩,也因為一些古早留下來的禁忌,讓許多人對於傀儡戲的神秘,感到畏懼而不敢深入認識,更不用說學習,也成為傀儡戲不能普遍流傳的原因之一。
位於高雄阿蓮的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錦飛鳳劇團創立於1920年,由現任團長薛熒源的祖父薛朴創立後三代相傳,至今已經有百年的歷史。薛熒源的祖父薛朴曾經交代過這是不能斷掉的傳承,因此他從小跟著爸爸四處演出,雖然十二歲開始學習傀儡劇,但他從來沒有上台表演的經驗,也沒有想過要繼承,是直到他父親生重病的那年,才開始掙扎是否要接下團長這個位子。
最後在因緣際會下薛熒源決定接下團長的職務。不過身為一家之主,他無法冒險將這份工作當成主業,過著早上賣魚,晚上演戲的兼職人生,但這樣早晚忙碌的工作,讓他無法將全心全意投入傀儡戲,許多專家都建議他捨棄賣魚的工作。
經過深思熟慮的薛熒源最終決定將所有心力投注傀儡戲,甚至遠赴中國傀儡戲的故鄉泉州拜師學藝,將基本功練扎實之外,也開始鑽研如何將傳統的傀儡戲加入現代的元素。
傳統戲曲正在面臨失傳
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資訊傳播快速、娛樂產業發達,越來越少人關注傳統戲曲,再加上傳統戲曲的舞台大部分是在大街,一些注重生活品質的都市人對此常常產生反感而抗議,傳統戲曲勢必面臨著被淘汰的危機。
意識到越來越少人知道傀儡戲,薛熒源回到他的母校阿蓮國小和阿蓮國中授課,用簡單的方式讓小朋友了解傀儡戲文化,並從操偶到劇本對白一步一步教學。
薛熒源一開始是想讓學生對傀儡戲更加認識,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現在他們甚至會到處比賽,每年都獲得非常棒的成績,錦飛鳳劇團現在除了表演外,也致力於推廣、傳承、發揚傀儡戲,讓傳統戲曲能被看見,讓家傳技藝能夠永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