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海洋教育大門 創造藍海新篇章

記者 瀞儀、潘忻妤、蘇純葳/採訪報導

四年前岳明國小師生在實施淨灘海洋教育時,有位學生撿到一台裝在潛水殼內的相機,於是該校師生透過網路尋找失主,並成功找到一位日本女大生。得知此事後,她感到十分驚喜,還特地飛來台灣。岳明國小及海洋教育也成為當時的熱門關鍵字,躍上各國媒體版面。

岳明國小校內帆船。 攝影/潘忻妤

海洋教育走進校園  為守護海洋跨大步

岳明國小以海洋教育聞名多年,校長黃建榮表示會發展海洋教育的契機是教育部在2007年頒發海洋教育政白皮書推廣海洋教育,但當時教育部課綱尚未確定,許多海洋知識僅停留在書本,他認為若要讓學童真正認識海洋,必須實際帶領他們走向海洋。

黃建榮想起曾在宜蘭童玩節看過專門設計給孩子駕駛的帆船,並認為這個運動必須借風使力、御風而行十分不簡單,給孩童使用必能訓練其心智,也讓他萌生讓學童藉由帆船來讓認識海洋的念頭。

黃建榮坦言起初藉由帆船發展海洋教育受到重重困難,其中不乏學童對海洋的畏懼、陌生,部分家長也因安全疑慮反對孩子接觸該項運動。在校長及老師們努力教學推動下,學童越來越投入,帆船課程也逐漸受到家長們認同,甚至有熱心家長組成教練團及救生員一同參與課程,海洋教育也成功從校園走入家庭。

他還補充,台灣海洋教育發展得較其他鄰近國家晚,政府應更加重視海洋教育、海洋運動及海洋人才培育,如同新加坡將海洋教育定位在國家重點教育,投注許多經費及培育相關人才。

以海為師 勇敢探索未知

隨著海洋教育課程持續發展,岳明國小也新增更多不同類型的課程。國小一年級的學童學習如何游泳及透過食魚教育來感受海洋;中年級學習駕駛帆船及較為容易上手的趴浪;高年級學習難度較高的衝浪與獨木舟,循序漸進的課程規劃讓每個學童都有接觸到海的機會。

一名四年級學童磊磊表示,接觸海洋教育課程後,變得更喜歡海洋,對帆船也產生極大興趣,小小年紀就四處征戰及移地訓練。 

「透過旅程來告訴孩子世界有多大,期待能透過海洋教育讓孩子與世界交朋友」,是黃建榮的願景之一。四年前,他曾帶領師生從蘇澳港駕駛帆船前往日本石垣島,與當地學生進行帆船友誼賽,而後搭飛機前往香港與當地青少年帆船學校切磋交流。 

有跨海航行的經驗,岳明國小更在2020年讓學生以駕駛帆船的方式跳島環台,271500公里的旅途,歷經三級的大浪、颱風、平靜無風、引擎故障、觸礁、漁網纏上螺旋槳等狀況黃建榮說:「過程中雖然做好了萬全準備,但還是充滿著不可預知的風險,如同人生沒有所謂的一帆風順,遇到問題必須勇敢面對並想辦法解決。」 

今年八月,岳明國小在政府輔導支持下,改制為岳明中小學,改制後也讓國中部的學生有連貫性的海洋教育,延續親海、知海、愛海的精神。 

岳明國小學童帆船課實作。圖片提供/岳明國小
岳明國小學童體驗趴浪。 圖片提供/岳明國小
岳明國小校內獨木舟藝術品。攝影/潘忻妤

從恐懼到親近 海洋教育如何普及? 

根據106年教育部頒布的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台灣戒嚴時期因延續中國大陸的傳統思維,認為海處在陸地的邊地區同時政府也在海岸線上佈防。因此民眾普遍將海洋視為洪水猛獸沒有海洋的寬廣視野 

台灣四面環海,卻因政府重陸不重海的政策,導致台灣有近乎半個世紀只能仰賴被動的方式獲取海洋人才。所謂被動,就是政府不主動推廣海洋教育,僅透過各大院校自行招生來獲取從事海洋活動的人才。為改善此現象,政府在2004年推動海洋教育的教學,更於2007年推動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在學校教育中加入對海洋教育的探索。

到了現在,許多縣市開始針對國中小的學生進行「食魚教育」,教導孩子應該如何挑選海鮮,才能維護海洋環境,還會讓孩子將作業帶回家讓家長「完成」,再由孩子帶至學校打分數,藉此達到讓孩子與家長互動的目的。此外,許多高中也順應108課綱,開設了海洋教育相關的特色課程,也從一般教材裡延伸,使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海洋教育的機會。

在圖書館可供借閱的海洋教育教材與「食魚教育」繪本。攝影/謝瀞儀

2013年,政府為了加速推動海洋教育,讓台灣成為與海共生的海洋國家,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設立了台灣海洋教育中心,以此培育專攻於海洋教育的師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任吳靖國說:「現在的海洋教育相較以前,資源已經豐富很多,現在也有基地學校在開發教學模組,讓城市的小孩也有機會接觸到這樣的課程。」

吳靖國:我們不急著要求成果,我們可以持續推動,直到大家接受。 攝影/謝瀞儀

然而,許多家長仍然對「讓孩子接觸海洋」這件事有疑慮,吳靖國也解釋,海洋教育通常要經過三代的互動,才能真正將海洋完全融入於生活中。因此,海洋教育要讓國人接受,可能要經過百年的教學薰陶。「我們不急著要求成果,只要有一個開始,我們就可以持續推動,直到讓大家接受。」 

海大攜手政府設立機構 成為海洋教育的後盾

政府推動海洋教育以來,在都會區能實施的課程教學有限,家長與老師對於海洋教育的重視度也不及其他學科,為了補足這塊台灣缺乏的教育拼圖,教育部在2013年設置了台灣海洋教育中心。 

位於基隆的海洋教育中心,配合國家的海洋教育政策,整合國內外的教育資源並提供教育平台,讓海洋知識科普化,使民眾在家也能自主學習。同時為了在海洋產業與專業知識中取得平衡,海洋教育中心培訓種子教師,提升國小至高中老師專業的海洋知識與素養。 

台灣海洋教育中心致力於整合國內外教學資源。 攝影/蘇純葳

「要將海洋教育建構成一個有系統性運作!」吳靖國認為資源是否足夠,取決於海洋教育推行的程度,若要普及到非沿海的學校,則需要較龐大的資源,其中負責審查的工作就落在海洋中心上,審核並協助推動,是海洋中心的一大任務。 

海洋教育中心近年致力於培育海洋教育者,台灣海洋教育中心組長蔡良庭說明,中心以不同層級作為分類,分成:綠階、藍階、黃階,進行培訓,綠階屬學校基層教育的老師,透過兩天的培訓後可以在學校或是民間帶領導覽藍階屬於輔導縣市層級,可以輔助學校發展海洋教育並統整教師社群黃階則是整合國際海洋教育資訊,並推廣海洋教育政策。 

「學釣魚的人並非一開始就懂潮汐!」蔡良庭說,認為在海洋教育中最優先的項目應是近海,先親近才得以產生興趣,並表示台灣過去以知海為先,許多專業人士雖擁有豐富海洋知識,但卻難以享受徜徉海洋的樂趣,也提到中心在108課綱中推行的「向海致敬」,目的在於讓學生進入海洋、親近海洋,進而珍愛海洋。

 

延伸閱讀:

海洋魚類資源枯竭 食魚教育永續發展

守護海洋 38個團體倡議全面保育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