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不孤單 打造友善新環境

記者 董宜蓁、李嵐馨、楊雅筑/採訪報導

失智症一般病發在65歲以後,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至2019年底,台灣的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可見失智症已經逐漸成為普遍的病症,近期更有關懷失智症的特展展出,「親愛的陌生人」特展策展人安德森希望透過此特展能夠讓大眾目光聚焦在台灣失智老人的議題。 

導演安德森以失智奶奶為發想策畫親愛的陌生人特展。照片提供/八月表演工作室

失智症特展 關心從身邊人做起

安德森用自家奶奶罹患失智症的故事為背景,以劇場展演與影像展覽的形式,將照顧奶奶的日常、奶奶患病後的變化等形象具體化,展示給觀眾,讓社會大眾可以更了解失智症,喚起大眾對失智症的關注並多關心身邊的人。 

導演安德森希望透過舉辦此特展讓社會大眾更加關注失智議題。照片提供/八月表演工作室

「偶爾一起吃飯看著她會覺得很陌生,不是小時候認識熱情的阿嬤。」安德森說,得知奶奶罹患失智症一開始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因為對病症的了解太少。但安德森後來發現,失智症並不只是單純忘記事情,還有很多併發症,例如精神障礙、幻想、身體失能等,奶奶可能會突然罵髒話,說別人偷她東西,這些行為對照護者的心理負擔很大。 

透過戲劇結合舞蹈的方式讓大眾對於失智症能有更多的了解。照片提供/八月表演工作室

安德森提及,政府對於失智症的資源越來越多,但大眾對於失智症的了解卻不是那麼足夠,如果不是有家人罹患失智症,一般的民眾不會有太多的認識,遇到的時候就會覺得措手不及,不知道怎麼面對巨大的改變還有龐大的經濟壓力,政府應從宣導或是教育多努力,讓民眾知道有什麼救助管道。 

會「忘記」的咖啡坊 失智者的新人生 

台灣失智症協會致力於保障失智者的人權,以及協助家屬與失智者照護、治療等。協會為了讓失智症患者能夠增加外界的接觸,減緩失智惡化,讓失智者覺得自己仍有能力做一些事,於2018年在大安區開設了由失智者當店員的Young咖啡坊。店裡的店員都是年輕型失智者,因心血管疾病引起血管性失智症的邱孟暉就是其中一員。 

「你們覺得我有失智症嗎?我也覺得沒有,但我就是有失智症。」邱孟暉在52歲那年因心臟問題休克,被醫生宣告醒來可能成植物人,好不容易救活後卻在隔年確診血管性失智症,但他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邱孟暉至今患病12年,他的太太莊素玫一直陪伴在身邊,莊素玫提起台灣失智症協會給予的幫助眼裡滿是感激。

莊素玫說,確診沒多久之後就和台灣失智症協會搭上線,會定期參與協會舉辦的課程或是活動,透過家屬間的經驗交流,對於照護更加得心應手,也從而得知很多政府提供的資源,例如補助、課程等。 

得知患病的前期邱孟暉是不願相信的, 但日子一久,他也逐漸接受事實,並在莊素梅的陪伴下積極參與台灣失智協會的事務,與其他年輕型失智者組成顧問小組,經過和協會的不斷溝通商議後,才有了現在的咖啡坊。  

邱孟暉笑著說:「我就保持一個心態,我們來服務他們,我在這裡領第三份薪水,我就會很快樂。」如今的邱孟暉在咖啡坊裡笑臉迎人,絲毫看不出與旁人有什麼不同,只能從其較不靈活的手腳和偶爾重複的說話思維中察覺。 

Young咖啡坊是一個不一樣的咖啡廳,雖然可能會被送錯或遺漏餐點,但從來沒有店員被抱怨過,咖啡廳的存在讓失智者們感覺到自己不是什麼事都做不了的閒人。莊素玫提到,失智者並不是整個失去思考能力,只是腦子裡有某部分受傷。失智雖然不能痊癒,但不代表失去所有能力。 

一杯杯咖啡都是失智店員親手沖泡。 攝影/楊雅筑

台灣失智症協會社工組長陳筠靜呼籲,協會、失智者、照護者們可以互相照顧,因為現在是一個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以後也不可能只靠家裡人的力量來照顧失智者,如果有社區參與的話,就會有一個共同、友善的網絡。     

失智者vs照護者 該如何緩解壓力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失智者人數約有6.6萬人,比起去年大約成長了4000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計」及失智症盛行率估算,到了2061年失智症人口比例可能從今年的1.33%來到4.65%,等於是每21個國人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 

 

根據相關資料推計,到了2061年失智症人口比例會攀升至4.65%。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製圖/楊雅筑 

針對失智症人口攀升如此快速的原因,陳筠靜分析,有些患者是因為腦部受傷的因素,導致罹患失智症。陳筠靜也說明在醫療發達、國人平均壽命長的時期,年齡越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越高,也因此失智者人口數才有可能逐年增加。 

對於這些罹患失智症的民眾,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學科助理教授陳兆煒指出,雖然目前有辦法以藥物控制失智症病情,但是失智者會隨症狀的進展,出現類似躁動、日夜顛倒、情緒障礙等狀況,此點可能會對家屬帶來生活上的負擔。 

在照護失智者的路上,不管是病患或是家屬,難免會有壓力較大,或是感到無助的時期。對此,陳筠靜建議失智者不要孤軍奮戰,若是在面對疾病感到徬徨時,可以尋求失智症協會的幫助,並多參與協會或是政府舉辦的活動,而照顧失智者的家屬們,則可以在生活中多鼓勵病患,並建立他們各方面的信心。 

「我們透過互相分享,就會有許多方法可以去因應之後的生活,所以會鼓勵大家盡量走出來,不要封閉自己。」陳筠靜表示,罹患失智症的民眾或是照護者,可以透過失智症協會的幫助,相互諮詢意見、交流,也可以透過社區參與互相關懷、照顧,期盼共同打造出一個對失智者友善的網絡。 

失智症患者可以透過社區參與互相關懷、照顧。 照片來源/Pixabay

如何防範失智症?破除傳統迷思

失智症在現代社會上日益常見,陳兆煒表示,失智症越趨年輕化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因為現代人飲食多高油、高鹽以及高糖,腦部血管長期三高,造成血管阻塞。第二個因素則是因為現代醫療較發達,社會上對於失智症的警覺性也較以前高出許多,因此才會造成失智症逐步年輕化。 

失智症目前最主要的控制方法以藥物為主,倘若病情持續惡化,也可以尋求政府以及非營利組織的幫助。如台灣失智症協會所舉辦的睿智學堂、睿智互助家庭等,透過協會內的各種活動,讓患者有更多與外界互動的機會,以減緩失智症惡化。 

大眾對於失智症普遍的迷思,便是食用銀杏來減緩記憶退化,但陳兆煒表示,銀杏對於失智症的效果是有爭議的,雖然食用銀杏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但若是容易出血的病患食用銀杏,也會提高腦部出血的機率,因此銀杏只能作為保健食品的一種,並不能取代一般藥物。 

若大眾想要防範失智症,陳兆煒也補充,主要建議以少油、少鹽、少糖為主,並不建議補充特定的藥物或者保健食品,不過仍可以食用一些食品以改善血管的狀態,如魚油、Omega-3、維他命C等,對人體健康也是較有益的。 

失智症在現代社會上已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陳兆煒表示,台灣科技也在逐漸進步,若是未來能夠以人工科技協助失智症的病患,多少可以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減少生活不便。此外,對於失智症的患者,照護者也需多花耐心以及體諒,透過兩者並行,便有可能大幅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生活。 

照護者須對失智症患者付出較多耐心以及體諒。照片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超高齡社會將至 海馬迴劇團演繹失智人生

活化腦力防失智 北市圖辦樂齡桌遊課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