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諠潔、金可揚、黃妙生/採訪報導
自台灣開啟零撲殺時代後,TNR計畫成為主流配套方案,獲得許多動保人士認同,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也都紛紛響應投入預算。然而所謂的TNR計畫雖然取得主流認可,卻遲遲未法制化,造成各方共識難以凝聚,間接為流浪動物的未來再度蒙上陰影。
TNR計劃即為誘捕(Trap)、結紮(Neuter)、回置(Return)三步驟的縮寫,是取代安樂死的一種較為人道的管理方式,致力保障動物生存權,以絕育控制流浪貓犬數量,在台灣頗受好評,更是動保團體致力投入的方向。
台灣流浪動物問題嚴重,動保團體遍地開花,每個動保團體的規模都不同,只要理念不一致,就會有成員出走,「關懷、動物、流浪」幾種名詞的排列組合,更是應有盡有。
於是這個起源於歐美的TNR計劃原理固然簡單,但套用在台灣這個小小島國上卻異常困難。每個執行選項上的分歧,都難有一個強烈的共識,無法擁有統一的SOP更是現在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TNR強度維持75%才有效?遭批:「紙上談兵」
TNR菜鳥日誌文章指出:「區域結紮率一定要超過75%並且持續維持,甚至提高,才能有效降低流浪動物的數量。」科學上的數據讓部分專家認為,既然無法達成該強度,投入TNR計畫只是在浪費資源,對此,高雄市關懷流浪動物協會理事長王小華澄清:「那他這樣就錯了,當然你走過的路必然有痕跡,如果你一天結紮一隻兩隻,跟你都不結紮,你覺得會不會有差別?」
高雄市流浪動物協會創立22年,王小華為流浪動物投入多年心血,為人耿直熱情的他,每每談及所謂「專家言論」,都會控制不住情緒激動的表示:「他們都是紙上談兵,我講的很明白,他們沒有實際去做,就只會用那些數字在那邊說不行不行,他們那些教授說一定要結紮十隻,你結紮一隻沒有用,那我請問你,你連一隻都不結紮那會比較好嗎?」
眾所周知結紮強度需要提升才能達成效果,但過程中每個團體投入的時間與經費都不是白費,雖然75%TNR強度還未實現,但只有盡力去做才會有機會。
結紮亂象叢生 各方流程大不同
王小華團隊在TNR的執行上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剛結紮的動物們會被安置觀察一週再放回,這是為了確保傷口的癒合及動物復原的程度,但也因為此舉並不符合計劃規範,造成補助申請困難。
雖然111年度高雄市友善街貓TNVR深耕計畫書上寫明:「建議TNVR母貓術後照顧至少七天後放養,公貓至少三天。」但其費用仍須自主承擔。 針對「術後需不需要安置觀察」議題,流浪動物絕育協會執行秘書張仁鴻給出了不同看法:「顧越久越好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們要考量到一個很現實的一個層面,今天你delay(延遲)一個禮拜,那你進來的量能,就是整個就會再delay下去。」
張仁鴻認為「觀察」源頭取決於生命本身及醫生手術狀況,並反舉人類盲腸炎手術作為例子,過去盲腸炎手術需要住院一個禮拜,但現今因為醫療資源發達,只要在身體上開一個小洞就可以完成。
回歸動物結紮,張仁鴻認為,應該以獸醫的手術狀況為主,不該以其中一隻出現特別狀況而否定醫生能力。但這些話聽在台灣動物不再流浪協會志工Jenny耳裡卻十分無奈。
擁有30年經驗的Jenny,在各縣市政府都未有相關補助的時期就投身其中,也以捐款人的切身案例指證,該捐款人因為第一次帶貓咪去結紮,還未有相關經驗,一回到家就放貓咪四處跑跳,造成傷口崩裂。
Jenny反問:「你要怎麼告訴我說,今天野放的貓,不會在精神很好的時候,跳到樹上,線就崩開了呢?」並直言,如果野放後的貓狗在外激烈運動造成傷口裂開,那後續面對的便是感染、死亡,那和直接撲殺有何區別?
台灣目前就TNR相關補助只提供到結紮,後續補助無相關配套,單就結紮後的動物生存率也未提供相關數據。 Jenny憤慨表示:「他們眼不見為淨,在醫學上,手術成功的意思是離開手術臺沒有死亡,所以如果他用這個說法,OK他是百分之百的。」
雖然TNR因為各方努力推動而獲得政府重視,但相關法規卻遲遲無法落實,沒有標準流程規範,導致每個團體都有各自擁護的觀點,在縣市補助辦法與規章上也沒有共識,如果TNR真的是所謂的「最佳配套」,為何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呢?
單就結紮這一環節就有許多討論,更遑論每個縣市晶片植入規定都各有不同。晶片植入的目的是為了追蹤動物情況,以高雄市為例,流浪動物晶片需要登記在負責協會名下,如有問題該協會須自行負責,只有獲得補助的機構才能把貓犬登記在動保處協會的項目底下,由政府做追蹤與列管。
反觀其它縣市流浪動物,大多可直接注入空白晶片不必特別登記,列管問題都由縣市政府負責,讓獨立運作的善心人士無須「寄人籬下」也能投入TNR。
TNR能被大眾熟知,歸功於由下而上的推動,但在中央法規制定上仍未凝聚共識,因此動保團體呼籲政府應付出實際行動,推廣落實生命教育。
中途領養要求嚴格 領養率下滑?
隨著流浪動物保護議題越發受到重視,近年來除了民眾最熟悉的收容所之外,也有不少愛心人士自行成立動物中途之家。中途之家主要救援被遺棄或是受傷動物,待動物康復後,中途之家將為動物尋找合適的送養家庭,並在成功送養一段時間內持續追蹤,以確保動物在領養家庭健康成長。
中途之家雖然可以申請政府補助,但最主要的經濟開銷還是由喜愛動物的愛心人士自行負擔。由於動物生病治療並沒有健保給付,因此在救助的過程中,不但需要愛心與耐心,更需要花費高昂的醫藥費。
付出心血救助的動物,中途之家自然希望動物在領養家庭的後續生活被好好對待,因此部分中途之家的領養條件審核苛刻。在中途之家領養過貓咪的施景恆表示,自己也曾因領養要求過於嚴苛,而產生放棄領養、直接購買寵物的念頭,但因個人還是希望以領養代替購買,在與多間中途之家聯絡後,才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愛貓。
拼圖喵中途之家創辦人陳人祥表示,嚴格條件雖是為了保障動物,但自己並不完全認同這樣的作法,他認為領養者具備照顧好自己的能力即可,並不會以領養者的職業或是家庭條件作為判定的標準。
即使拼圖喵中途之家沒有嚴格的領養規定,但領養率卻在今年低於10%,陳人祥認為一部分是受到疫情影響,另一部分則是中途之家內的流浪貓咪多是老弱病殘,大大降低民眾領養意願。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貓咪流動性降低,也令後續的救援工作陷入難題。
流浪動物議題並非依靠政府或是中途之家就能輕鬆解決的問題,民眾具備對流浪動物的正確認知以及領養觀念,才能讓那些等待被愛的生命真正被接納,從而令動保議題得到根本的解決。
動保教育 建立兒少對動物的同理心
今年3月4日,隨著一則影片的廣泛轉載,「雲林縣高職生虐貓」事件在網路上引發熱烈爭議,視頻中一青少年揪起流浪貓的後頸,直接將牠扔到水中,動作迅速果決,不帶任何遲疑與憐憫。
在台灣,青少年虐待動物的新聞日漸增多,沒有固定庇護所的流浪動物成為受虐的主要對象。青少年在虐待動物時,沒有對動物的同理心與同情心,有的是與年齡不符的冷漠甚至殘酷。
根據衛福部調查顯示,台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問題逐年嚴峻,而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中,也將兒童與青少年虐待動物行為納入心理障礙症狀。面對上述狀況,不僅需要深切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態,也需要對他們進行積極妥貼的生命健康教育與引導。
近年來,動保教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自2007年起,關懷生命協會開始發展「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希望能通過此計畫,為教師、孩童與青少年提供動物保護教育的資源,引導孩子與動物建立友好正向的連結關係。2018年12月,《動物保護法》增訂第4條之1條:「各級政府應普及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法規相關之教育及學習,以提升國民動物保護知識,並落實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此次修法把動保教育帶入了更加寬廣的大眾視野內。
隨著生命生態教育的討論度增高,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邀請關懷生命協會的動保宣講走進校園,通過影片共賞、繪本共讀、議題共論等方式,為孩子們開啟動物保護新世界的大門。
「我唸書的時候從來沒有聽過動保課。」遺憾當年沒有管道了解動保知識的蔡育琳,現在正作為關懷生命協會的動保宣講導師,走進校園,推廣分享動保知識。
「國小的學生比較有純真的心。」回憶起最令蔡育琳觸動的經歷,她感慨在苗栗縣大湖鄉東興國民小學和孩子們交流的時候,是一次新的體驗。出於一種科普實驗動物的嘗試,蔡育琳告訴孩子們很多東西都有做動物實驗,卻沒想到給一年級的孩子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他們都不敢相信實驗動物的存在。面對台下孩子們驚訝困惑的神情,蔡育琳的心裡湧上了抱歉的愧意,對於這類科學上的「必要之惡」,她懷著習以為常的心態,用科普的平常語氣講為孩子們解釋,「我忘記了小孩子最單純,最原本的,對生命的同理心。」
「所以有時候我去宣導的時候,我可以跟小朋友學到他那顆純真的初心。」蔡育琳的動保教育宣講,一方面教給了孩子們與動物的相處之道,守護他們善良的心;另一方面,她在交流宣講的過程中,又見到了屬於孩子們的最質樸單純的本性,「如果我們都抱著這樣純真的心、純真的出發點去對待動物的話,我相信我們(對實驗動物)的替代方法會找到得更快。」
為了方便動保教育的教學資源共享,2016年關懷協會建立了線上「動保扎根教育平台」,協會教育主任陳立珊簡述了平台的建立與運行狀態,並表示為了促進經濟動物與動物展演領域教案的投稿,協會還在去年舉辦了競賽評比,收到了不少優質創新的教學方案。
數位平台的教育資源共享、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分享、走進校園的互動沈浸宣講,從守護孩子對於生命最純真的同理心角度出發,動保教育正邁著一步步堅實的腳印,繼續向前探索更多種可能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