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浩瑞/採訪報導
數位時代下人們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也慣用效率來定義事物優劣,但在攝影或藝術領域,一切皆是主觀且相對。知名攝影工作室創辦人羅森(黃正裕)說明:「商業攝影會對相機畫質、解像能力、色差等特別要求;一般攝影愛好者更在意方便性,但對熱衷底片攝影的人來說,從觀察環境到親自沖洗出一張照片的過程,才是一切精髓。」
科技發展 見證興衰
早在15世紀人們就發現攝影成像原理,直到1839年由達蓋爾(Daguerre)發明銀版攝影法,攝影術正式誕生。羅森解釋,那時拍攝一張照片工序繁瑣,除了需設立暗房,每一次快門還需要曝光好幾小時。後來底片感光度逐漸提高,從個位數進步到現今數位相機的數十萬,且快門速度提高後攝影者才得以拍下更多元的景象。
20年前數位相機開始興盛,是底片攝影最沒落的時期。羅森表示許多較年長的底片攝影師因為不懂後期技術與修圖技巧遭市場淘汰。但美術班出身的他,對Photoshop 等後期影像處理軟體相當熟悉,工作反而順遂。羅森回憶,約20歲時他曾在雜誌社工作,「那時候資源非常多,每天都可以接觸到不同題材」。
隨著時間流逝,羅森發現在雜誌社所拍攝的影像只是為了吸引目標客群,與他本身並無深層連結,便辭去工作。後來他開始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心得,發現越來越多人對底片攝影感興趣。直到三年前開設工作室,他開始舉辦暗房工藝與攝影講座,傳承技藝。
工作室另一名夥伴Eden(李明威)則認為,底片相機或許在商用場合被數位相機取代,但它所擁有的獨特性並未與數位相機衝突,兩者反而各有特色,數位相機因便利性成了記錄生活的主要工具,底片相機則有它的技術性,偏向攝影玩家研究的領域。
近年環保意識提升,但底片卻與之相抵觸,不少底片廠商開始縮減生產線、停產底片,惟羅森認為只要電影工業存在,底片就不會消失。Eden補充,許多國際知名導演如諾蘭仍持續選擇以底片拍攝,也因好萊塢電影產業,底片廠商才願意繼續生產底片,而一般攝影玩家才有辦法取得底片。
核心意義 在於過程
有些人接觸底片相機是為了最終成像,但不管顆粒感或復古味,靠電腦後期製作都能達到,因此羅森認為媒材間最大的差異反而是攝影過程。數位相機、手機按下快門幾乎沒有成本,也無需事前準備與時間,而使用過底片相機的攝影玩家明白拍攝底片前需測光、調整光圈快門,甚至對構圖做出取捨,這個過程會使環境與攝影者連結更強烈,產生「儀式感」。
不同焦段的鏡頭則會改變拍攝者看環境的視角,羅森舉例若使用長焦段鏡頭,目光會習慣停留在較遠、侷限而專注的框架內,反之使用廣角鏡頭則會更留意貼近身邊的元素。兩者之間不只影響最終成像,也會讓拍攝者與環境有不同層次的互動。
「不同攝影方式,帶來不同時間節奏」,羅森談及底片時代與現今差異,過去拍攝不易,只有在特定節日或瞬間才會留下影像,但數位相機、手機普及後,隨時都能紀錄,人們要回顧特定時間點變得很容易。他表示時間在過去是片段而間隔,數位時代卻是連續且不斷的串連。
對Eden來說則是享受創造新火花的過程,不同底片、藥水到不同拍攝方式、選材,有太多種排列組合,而每一種都能讓照片呈現新的風貌。像是跳脫傳統以浸泡方式沖洗底片,Eden選擇以類似潑墨畫的手法,將沖洗劑隨興噴灑在相紙上,也令照片活潑不少。
在高中年紀,以美國亞利薩那大學攝影科系為目標的王晴向Eden拜師學藝,就讀於美術班的她認為,美術領域能創作的題材太廣泛,而底片攝影本質上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加上最初因不熟悉化學,導致無法順利調配暗房藥劑的障礙,反倒激起她想挑戰的鬥志。
相較於底片,王晴認為數位攝影索然無味,其一是影像得來太容易,二來是許多人不習慣思考照片意義。但她也坦言,國外攝影科系雖視底片攝影為基本功,但基於現實考量下,仍會學習數位攝影作為未來的斜槓職業。
明室彩顯 精益求精
「我不喜歡自己的相機被別人碰」,多年來羅森都是親自維修相機,從鏡頭發霉到測光錶損壞,全都一手包辦。一開始也曾發生過「拆了卻裝不回去」的糗事,但隨著不斷練習,現在羅森對相機機械結構瞭若指掌,細小至齒輪角度都能分辨。由羅森經手的相機會換上新外觀,象徵著是他維修的痕跡。
Eden則相當熱衷暗房技術,「底片是我從小就接觸的媒材,把它玩出新花樣應該會很有趣」。底片沖洗需要顯影劑、漂白劑與定影劑,不同的調配濃度,甚至不同沖洗方式都會使影像產生改變。
正常狀況下,底片需要在暗房內進行沖洗,但Eden研發出「明室彩顯」技巧,以相紙取代底片作為感光元件,能在暗房外就可進行彩色照片的沖洗、顯影。Eden解釋:「簡單來說,以相紙取代底片作為感光元件,先拍攝出黑白照片再以藥水將顏色反轉成彩色。」
Eden進一步說明,雖然步驟聽起來很簡單,但要讓最終成像的顏色、曝光正常其實相當費工,從主體選擇、濾鏡搭配到調配藥水,都需要透過嘗試、紀錄後不斷修正,才能得出一套可行的方法。但因為相紙感光度較差,明室彩顯較難拍攝動態主體,甚至拍攝人像照片時也需藉由打燈來維持快門速度。
傳統技術 推廣大眾
相機、攝影媒材不斷更迭,羅森認為表面上帶給市場更多元的選擇,但真正衝擊攝影者的是拍攝過程。底片攝影因為過程繁雜,且不易上手,按下快門前反而會產生更多思考空間,與眼前所見有更多連結。羅森強調,一張底片若以工藝角度審視,記載越多環境資訊量越有價值。
另一方面,Eden則認為,數位攝影可謂幾乎沒有限制,導致拍攝者未曾思考為何而拍,意義何在。儘管數位攝影基於其便利性,可應用之處較為廣泛,但對他而言,透過傳統攝影技術,玩出新花樣並推廣給更多人認識,才是他目前熱衷於攝影領域的最大動力所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