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擺脫負面標籤 小媽媽翻轉形象

記者 劉羽婷、賴虹吟、李芷誼/採訪報導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每年約有3000名未成年少女懷孕,伴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小媽媽相關議題已逐漸獲得重視,包括政府部門、民間組織,以及校園環境,皆積極設法提供協助,期盼能夠消除社會大眾對於未成年懷孕少女的異樣眼光,進而讓她們獲得更多的關懷和照顧。

社會仍對未成年非預期懷孕存在負面觀感。攝影/李芷誼

刻板印象 觀感不佳

舉凡未成年生子、小媽媽、小爸爸等概念,社會大多觀感不佳,新北市私立約納家園婦嬰組組長王海玲提到,大家對小媽媽的刻板印象長期以來傾向「愛玩、不自愛、家裡沒有好好教」等負面意涵。即使現在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她認為還是有部分民眾心中隱約對未成年非預期懷孕存在譴責的想法。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杜承哲表示:「小媽媽多多少少會受到歧視,被貼標籤。」雖然如此,他認為這些都是可以在未來被翻轉的,而要如何翻轉才能改變負面既定印象,他直言:「應該透過早期性教育來給學生觀念,觀念進步是社會工程,應該一點一滴做起。」 

透過教育與宣導能有效建立學生正確性觀念。攝影/李芷誼

家人支持 關係緊密

現年38歲的鍾芷茜在18歲時意外得子,她回憶得知自己懷孕時,非常不知所措,當下也不知道可以求助什麼機構,拖了很久才告訴家人。她與家人溝通討論後決定生下孩子,並與男友共組家庭。決定生子後,她坦言:「當時只有一個人在賺錢,所以錢要省著用。」儘管過去有經濟上的困難,但她目前則表示,現在孩子長大了,她可以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加上與孩子年齡差距不大,透過較為開放的教育方式,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更加親密。

和鍾芷茜不同,現年20歲的吳舞子則是在17歲時和男友計劃生育,並如願於18歲生下孩子。她分享朋友和家人在得知她懷孕時,都紛紛表示祝賀。她也認為,對於能夠組織幸福家庭,感到非常滿足,懷孕雖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卻會影響到工作。因此她建議未成年懷孕的青少女,要開始對自己及家庭的未來負責,若無法承擔,還是要謹慎決定是否生下孩子。

可藉由服用事前避孕藥、使用保險套等方式來防止懷孕。攝影/李芷誼

社會接納 從教育做起

不單只針對小媽媽,甚至是小媽媽的子女都有可能受到異樣眼光。鍾芷茜現年20歲的兒子顧齊祐坦言:「當同學知道我媽媽17、18歲就生我的時候,就會對我投射出異樣的眼光,甚至在背後議論我和我的家人。」他也提到,雖然別人用特殊的眼光看待自己,卻從未埋怨過家人,反而感謝媽媽在年輕時就生下他,他和媽媽之間也因此比較沒有代溝。

除此之外,王海玲提到,很多人都質疑小媽媽的年紀太小,連自己都養不起要如何養小孩。但實際上她接觸過許多小媽媽,大多為養育孩子而相當努力。而吳舞子也分享,自己每天擠出一點時間做兼職工作努力存錢,希望能夠完成自己和老公的理想,給寶寶更好的生活。

王海玲認為,若想翻轉小媽媽的社會形象,應從教育社會大眾著手,透過宣導影片投放在曝光度高的地方,讓大眾從過去的負面刻板印象逐漸改觀,並給予小媽媽們更多的關懷、鼓勵與陪伴。她也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可以提供這些小媽媽們更多的資源,放寬從原定的20歲調整為25歲,讓小媽媽們能有更多時間準備重返社會。

許多父母都希望與子女培養良好親子關係。攝影/李芷誼

完善安置 重返校園

未成年少女懷孕逐漸獲得大眾關注的同時,政府部門也提供各種管道與相關措施,協助這些意外懷孕的少女。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性別平等教育及學生輔導科科員林量吟表示,若是在求學階段懷孕的少女可根據教育部於2021年發布的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向該校的權責單位進行申請協助,倘若校方未提供懷孕學生必要協助,經調查屬實將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36條進行處分。

針對成年學生懷孕,林量吟則表示該校權責單位將會啟動工作小組,並將懷孕學生的需求連接內部對口資源,舉凡經濟補助、座位上的調整、以及該生學籍及成績考核採取彈性措施等。此外,依照高級中等教育法亦規定學生懷孕、分娩或撫育三歲以下子女,皆可延長修業期限,藉由完善的法規來協助懷孕或育有子女的學生完成學業,讓她們有信心重返校園及回歸社會。

正向教育模式可協助子女建立自信心。照片提供/鍾芷茜

除了校園內部協助管道,外部的社會福利資源也相當重要,王海玲認為安置單位就是重點之一。她感嘆有許多少女因為在非預期情況下懷孕,導致她們為躲避社會壓力與異樣眼光而選擇不繼續就學,然家中並無合適的待產環境,必須借助安置單位,讓小媽媽們能夠安心待產,使嬰兒受到完善照顧,同時社工也會進行後續衛生教育及相關諮詢,照顧她們的身心狀態。

家庭教育 維繫親子關係

幼兒園屬於學齡前兒童的學前教育機構,也是兒童學習生活知識和日常習慣的場所。幼教老師駱淑田提及,若小媽媽採取正向教育模式,例如教導正面思維、能夠以身作則、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給予子女足夠自信心、盡力協助子女發揮特質及長處,其實並不會讓孩子們朝向負面的發展,相反地,還會因為親子間的年齡相差不多,互動關係會更加美好,小媽媽和子女比較不會有代溝問題存在。

無論是身處職場或校園,人際關係都是一門重要學問,駱淑田坦言,部分小媽媽會忽略教導子女該如何妥善和他人相處及進行理性溝通,導致孩子出現搶玩具、推人、咬人等較霸道的舉動,甚至容易用哭來表達情緒。駱淑田表示事發後會和小媽媽進行溝通及建議,分享幼教老師們在學校的作法,或是推薦網路上的親職文章,如果下次發生相同問題,小媽媽就能得心應手的解決,並給予子女良好的處事教育。

學校和家庭之間建立良好溝通管道,有利子女教養。攝影/李芷誼

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至關重要,駱淑田建議可以透過學校提供的親職教育制度,利用校方力量及生活範例教導小媽媽,進而影響家庭的教養觀。此外,王海玲也提到,如果小媽媽在育兒過程中參與知識團體或是小爸媽組織,彼此間共同交流想法和觀念,也能讓小媽媽藉此充實親子資訊,甚至能夠提升小媽媽的教養能力。

鼓勵父母參與子女教養相關團體和組織,以充實專業知識。照片提供/吳舞子

延伸閱讀:

未婚懷孕小媽媽 親善門診幫助妳

不被期待的懷孕 消失的墮胎數據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