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焦點

【攝影報導】記憶與傳承——當代底片攝影和傳統暗房技藝

記者 郭庭禎/採訪報導

講求快速效率的數位時代,底片攝影和暗房技藝似乎不合時宜,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裡仍有些人持續使用底片攝影、鑽研傳統技藝。面對數位浪潮,當代的底片攝影愛好者,出於對復古情調的追求或對於傳統技藝的執著,以另一種新的意義存在,記憶並且傳承著舊時代的攝影技藝和數位時代的人們互動。

暗房裡,開著安全燈能辨認物體的位置,拿取對焦輔助設備進行對焦調整。攝影/郭庭禎

從數位新時代看底片攝影的沒落

攝影術大約於1839年問世,而第一台數位相機則誕生於1975年(距今45年前)。此後相機的機械運動零件開始漸漸地被電子式的零件取代。其中最為顯著改變是感光元件。以電子感測器將光學影像記錄的「數位」相機,取代過去使用的「底片」。數位相機的出現大大地降低攝影的失誤率,且不需等待沖洗、放相,影像拍完即可見、調整。

知名底片攝影師、底片攝影工作坊創辦人羅森表示,台灣的數位相機開始技術純熟,能作為普遍使用並開始取代底片相機(出現使用數量上的交叉點)大約是在20年前左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許多使用傳統暗房的老攝影師跟不上技術革新而受淘汰。然而,早在數位相機技術成熟前,當時許多新生代的攝影師已熟悉將底片透過掃描數位化技術,也會使用電腦軟體修圖。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加上底片時代多是專業分工,拍照、沖洗底片、放相、裝框等各有專精,相對數位時代「一條龍」從拍照、修圖到成品都能自己搞定的年輕攝影師們,這些老攝影師就面臨轉型或淘汰。

為了跟上產業轉型的職業攝影師都在技術革新中升級設備。然而,仍有極少數的攝影師出於一種懷舊的情懷或是對那樣技術的熱愛,堅持底片攝影;也不少年輕的大學生、攝影愛好者因著「復古」風潮的興起而開始使用底片相機進行攝影。

傳統上,底片攝影複雜的機械原理及其較高的成本,使其相對於數位、手機攝影是慎重且具「儀式感」的。通常只有在最正式的場合或是商業需求才會小心翼翼地按下快門,呈現的載體則是放相成紙本相片;數位化後,人們拍照習慣改變,拿起手機便可以快速紀錄。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為了打卡或旅遊紀念等理由拍照,不花幾秒就按下快門。

器物改變了人的思考方式,不論是最直觀的相機技術(底片/數位)或是展現的場域(紙本/網路)都深切地影響文化的發展。

按下快門 像一場盛大的儀式

羅森深信傳統的銀鹽攝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開設暗房相關課程。對他而言,透過操作這些老相機,感受並品味過去攝影家、哲學家攝影的思維與推敲,才是傳統銀鹽攝影魅力的所在。

羅森擁有許多底片相機。攝影/郭庭禎

羅森也提到,使用傳統底片和數位攝影在攝影邏輯上呈現不同,如同使用不同焦段的鏡頭影響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一般。「使用底片相機會強迫你去連結(自己、環境、所用的設備)。」每一次快門都是更高的成本,拍攝者會更加地謹慎選擇畫面、拍攝對象,按下快門,好似一場盛大的儀式。

「底片相機所涵蓋的年分超過了100年,就算裝的底片規格相同,在不同時代下的相機都有著自己的操作動線及調整方式。越早期的裝備就越考驗著攝影師的邏輯推理能力,相機的差異也會導致在拍攝時所需的觀察及思考截然不同。」羅森在粉絲專頁上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既然可以選擇簡單的方式完成,那為何要繞著遠路呢?羅森說,有些人拍照拍久了覺得疲乏,拍什麼好像都沒有意義,透過這樣古老的攝影工藝,較高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更能增強自身和環境、被攝物的連結性。羅森希望透過分享這些傳統的銀鹽攝影工藝,讓大家看見更多關於攝影的不同面向,對攝影做出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更重要的,讓每個人都能找出自己按下快門的理由。

明室彩顯:傳統技藝中的創新

「其實拍底片是我們最熟悉的拍照方式,因為我們從小接觸到的就是底片」,和現在追求復古的年輕人——數位時代原生代不同。知名攝影工作室創辦人 Eden 從小接觸底片,中間也曾想過要換成方便快速的數位相機。但因為數位相機的普及,讓他覺得用底片拍攝反而變得更純粹。對喜歡攝影的Eden 而言,小時候喜歡畫畫,於是現在才把攝影作為一種媒介,將對繪畫或是寫生的喜好移情到攝影之上。

工作室位於大稻埕,圖為暗房裡的放大機,作為放相使用。攝影/郭庭禎

非本科出身,本業也非攝影的Eden ,一直都只是因為興趣,這樣簡單、純粹的理由。接觸攝影多年後他才開始碰暗房,「因為其實暗房還滿奢侈的,不是器材的問題而是你必須要有一個獨立的空間」他這樣說,也因為上了年紀、小孩也長大離家了,有多餘的時間、獨立的空間給暗房專用,才有了今天的攝影工作室。

除了鑽研傳統的暗房工藝之外,Eden 也自創「明室彩顯」的技法。明室彩顯,顧名思義就是能在明室環境進行彩色相紙的顯影,無需暗房就能沖洗彩色照片,其原理是透過相紙直接取代底片作為感光元件進行曝光,憑著對這項技藝的愛好,Eden 就這樣反覆地調整參數、加減曝光、更換濾鏡、搭配相紙,慢慢摸索了兩年,也辦過多次研討會、市集和暗房同好們切磋、體驗,才終於成功讓明室彩顯能被穩定地使用。

相機數位化後 底片攝影的可能

工業化時代來臨,追求效率、速度的價值觀點掛帥的當代台灣,體現在攝影文化上的就是整體而言,影像的產製過程變得速食而不專精。在羅森和Eden 身上,能看見數位時代追求的傳統技藝之職人精神。不論品味過去的思維與推敲,或是追求傳統技藝結合創新,都是來自對銀鹽、暗房的熱愛,一路支撐著他們,才有今天。

暗房設備。攝影/郭庭禎
沖洗、放相前都需要事先配置藥水。攝影/郭庭禎
羅森也自己維修、整理老相機。攝影/郭庭禎
羅森在暗房裡整理相機。攝影/郭庭禎
Eden說,暗房裡也需要使用機器來確保品質穩定。攝影/郭庭禎
攝影工作室裡的放大機,燈頭裡裝有135的片夾,可自由切換成各種片幅。攝影/郭庭禎
Eden使用間諜機裝設相紙,拍攝世界上最小的明室彩顯。攝影/郭庭禎
放大機的隔板用來裁切放相在相紙上的影像尺寸。攝影/郭庭禎
放相前,將光圈開到最大,使用對焦放大鏡確認準焦。攝影/郭庭禎

現今台灣的底片攝影和暗房愛好文化正扮演著一種對於舊世代的憧憬。技術上的直覺、物理結構提供另一種對於攝影工具的想像,在接觸每一張自己控制曝光的照片,了解「黑盒子」裡的運作,相機之於攝影者似乎就不再只是一般工具,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媒介。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獨樹「衣」幟 當復古拼接時尚

雜貨店轉型 復古童玩創商機

【攝影報導】插畫家成長之路 wwiinngg:用插畫讓大家感受到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