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欣潔、柴心擇/採訪報導
台灣是座寶島,蘊藏豐富的歷史遺跡,雙腳踩下的每一步皆能發掘出考古遺址。為了讓民眾更加貼近台灣這塊土地,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自2012年起,每年以不同主題舉辦考古生活節,以多元的體驗活動吸引民眾參與。
今(2021)年5月初進行的考古生活節主打聚落共築,提供木棍、繩索、樹葉等簡易建材讓民眾自行搭建理想的建築。參與民眾李孟姍分享,自行創作大型作品是以往不曾嘗試過的,沒有專業人員的具體引導,不僅能自由發揮創造力,孩子們也樂在其中。
新北考古生活節工作人員康益興認為,如今的都市生活是死的,過去一些實用的器具使用反而無法在現今生活中習得,考古生活節促使民眾能以不同角度反觀生活的不同樣貌。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說明,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中,了解人們過去的生活方式,反而能讓民眾重新思考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由於疫情關係,今年的考古生活節無法如往年一樣邀請國外學者來台分享考古經驗,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來自台灣本土的團隊。位於台東的史前文化博物館便遠道而來共襄盛舉,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呂憶君說,一般大眾對於史前文化很陌生,因此通過民眾親自體驗,能縮短一般民眾對於史前文化的距離感。
考古生活節邀請不同學術單位與藝術團體設立攤位,讓民眾以輕鬆的方式接近考古,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攤位參與學生張騫翮表示,將考古所獲得的成果與資料傳播給大眾,能促進當代文化與古代文化對話,大眾擁有相關知識後,才有動機,共同保存前人遺留的文化。
考古不僅是在挖掘遙遠的事物,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盧柔君指出,參與考古活動能認識自身歷史,增加土地認同感,過去的事件於現代人而言是一種異文化,認識異文化的同時亦能增加社會多元性。台灣的歷史資源極度豐富,時常邊進行大型建設,邊挖掘出遺址,但台灣的考古資源卻極為稀少。
盧柔君提及,台灣從事考古學的人數不超過百位,這與大眾的考古知識缺乏有所關聯。事實上,全台灣都有正在進行的發掘活動,江芝華提到,民眾可要求地方政府開放發掘現場,尤其遺址內的古物一旦挖出便無法原封不動地放回,因此參與考古現場更能清楚了解過去的生活面向,並使人們認識自己所立足的土地歷史。
近十年的考古活動在企劃時,須思考如何盡到公眾教育,除了開放發掘現場供附近的學校參觀,也邀請地方文史團體一同討論發掘內容,結合當地文化,將當地人的意見與期望納入考量,增進社區認同感。儘管台灣在支持考古活動這項事務上仍須努力,不過經過推廣考古活動,不但讓民眾有機會見證前人留下的珍貴遺跡,更能促進人民親近台灣這塊土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