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妍瑧、陳映涵/採訪報導
隨著科技的推進,手機不斷推陳出新,民眾汰換手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根據綠色和平組織調查指出,台灣人平均擁有5.41支手機,而環保署也統計,國人每年約買六百萬隻手機,但是最後的總回收率卻僅僅只有5.2%。
多數民眾表示,通常會將舊手機閒置家中或是給身邊的親友使用,多半認為直接丟棄不免有些浪費,甚至有一部分民眾並不曉得有許多通路可以回收廢手機。且讓民眾願意丟棄手機的誘因也明顯不足,如超商回收廢棄手機僅會拿到12元的回饋金,甚至有些通路只提供回收廢手機,並沒有相關的優惠活動,於是造成回收率低迷、民眾普遍不主動去回收手機的窘境。
依環保署公告的合法回收管道像是兩大超商、各大電信行還有手機品牌門市,都可以收受廢棄手機,或是也能直接交給政府的資源回收車做處理。
若廢棄手機沒有依正確的管道做回收,手機內部如鉛、鎘、汞、溴、氯等大量重金屬物質將會嚴重汙染環境,且若是隨意焚燒,將會釋放出如戴奧辛等有毒的化學廢氣,長期下來將對空氣的汙染不容小覷。
佳龍科技公司循環經濟發展推進室專員盧宇家表示,廢棄手機可以透過後續的加工處理,提煉出金、銀、銅以及鈀等具有高價值的可回收物,並且在處理後做後續的出售。
過去的傳統手機因講究實用以及通話品質,於是大量採用純塑膠如手機外殼,內部的黃金部件也是採用較為大塊的黃金以做更好的導電傳導。於是過往的手機較好回收,外部的純塑料在分解後直接做再利用,內部黃金則可製作成金錠或黃金的相關產品做賣出,具有相當高的回收價值。
不過因為技術的進步,智慧型手機已不再需要使用大量的黃金,也因為消費者越來越講究輕巧以及薄透的手感,於是製造商在外殼上的選料都以複合材為主。但是複合材的回收價值較低,甚至分解後還會汙染環境,於是回收手機成為當今不可忽視的問題。
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經理王健安補充,手機內部其他不可回收的重金屬,需交由其他專門處理的合格廠商做進一步的分解、加工,千萬不可直接做焚燒,而一系列下來所需花費的價格也相當高昂,成為回收的一大阻礙。
回收廢手機的後續加工流程其實非常繁瑣,且就算在如此多的物理以及化學分解之下,還是沒辦法將手機完全分解。
盧宇家表示,手機內含有會對環境產生極大危害的玻璃纖維樹脂粉,且目前全球的技術都還無法將其銷毀處理,但可透過加工製作成許多精美的工藝品,將其做更進一步的規畫使用,也不會直接影響到環境的汙染。當中也有不肖的廠商,為了省去處理的麻煩,而隨意找土地傾倒,嚴重汙染環境。
他也提到,若想要解決玻璃纖維樹脂粉的汙染問題,就需要從源頭的設計方面下手,若是能設計出全由原材料製成的手機或是其他科技產品,並且推廣使消費者知道,將能獲得人類與自然的雙贏;使用原材料雖然會失去的輕薄手感,但對於後續端的環保處理會有很好的效益,且對地球的環境也會帶來幫助,他表示這項議題非常值得推進。
政府與民間理應重視手機廢棄物可能會衍生出的汙染問題,即使透過環保加工處理也無法完全根除的有害物質,因此除了後端的回收加工處理外,也必須重視製造方面的選材,若是能從源頭做出改變,減少不必要的汙染物質的製造。而消費在享受數位便利的同時,也應審思對於產品的需求價值,且共同承擔舊手機回收的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