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百年茶行 歷經五代精神傳承

記者 黨怡君、周雨純/採訪報導

百年茶行屹立於大稻埕

正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這三個地名,代表著舊時台灣對外貿易的繁榮興盛。時光流逝,艋舺的繁華逝去後,大稻埕逐漸發展為北台灣的商業貿易集散地,商人們雲集於此,交易手中的藥草、茶葉等物資。如今雖然繁華落幕,但在大稻埕仍可以體會到舊時的繁華與現代文化糅合的氛圍。

古色古香的建築中藏著各色的美食餐廳、文創店鋪,但也有老派的茶行和中藥行屹立不倒,林華泰茶行就是其中一家。從1883年至今,一百餘年風雨飄搖,幾經五代傳承,依舊矗立在台北。

走過百年歷史的大稻埕,街道上仍能看到紅磚洋樓,為台北增添不少懷舊氛圍。攝影/黨怡君

茶行五代傳承,上百年的歷史。林華泰茶行大廈建成已經五、六十年,茶行中處處都可見歷史的痕跡。一樓大廳裡擺放著的茶桶,裡面存放著有不同種類、價位的茶葉。光是這些茶桶就分別製造於三個年代,其中最為厚實的茶桶由手工製作,從五、六十年前沿用至今,直到現在仍十分完好。

林華泰茶行廠長廖明宗已經在林華泰茶行工作近40年,見證兩代人的傳承,對於店內的老物件,他更是如數家珍。他說,因為建造大廈的時間早,林華泰茶行保留著大型的瓦斯烘茶機,它通過鼓風將熱氣鼓入來烘乾茶葉。但是茶葉烘乾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人工控制溫度慢慢來,這很考驗師傅的技術。

雖然已引進現代的小型烘茶機,但茶行仍依賴古老的大型烘茶機來運作。攝影/周雨純

如今,雖然店內引進小型的烘茶機,但是還是主要依靠古老的大型烘茶機。茶行一樓大廳內也保留著古早的秤,它通過增加十兩、二十兩、四十兩等不同質量的砝碼,與撥動秤桿上可以滑動的小籌碼來稱重,用它可以輕鬆地稱出一包一斤的茶葉,雖然年代已久,沒有電子秤一般靈敏,可能有些許誤差,但是茶行仍在使用它稱重茶葉。

古董茶秤已被電子秤取代,現在很少使用。攝影/黨怡君

林氏祖籍大陸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原居於新北石碇,現在遷居至台北大同區。林家人世代做茶葉生意,從林萬興起,傳承給兒子林家成,後由孫子林大村繼承。傳承到第四代,長男林秀峯、二男林茂森、三男林秀全、四男林茂祥都有繼續傳承經營茶行、茶莊。

林華泰茶行主管康如華介紹,由於現今下一代兒女年紀尚小,都仍然在讀書,至於有沒有傳承茶行的意向還有待商榷。因為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身為第四代長女林敏治之女的她放棄了工程師的工作。幾年前,接手了林華泰茶行,向老茶農以及茶行的老師傅們學習,將茶行傳承下去。

林華泰茶行庭院中種植的各品種茶樹。攝影/黨怡君

不重視血脈傳承 重視精神延續

「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血脈的傳承」康如華表示,她十分歡迎對茶這一行業有興趣的年輕人可以來學習制茶、烘茶等技藝,也希望他們這些師傅,或者是年輕的學生們,喜歡來這邊學的都可以學,傳承是最重要的事。只要年輕人心懷熱忱,對延續茶行業,傳承茶文化有興趣,都可以前來學習。

林華泰茶行庭院中存放的茶葉。攝影/黨怡君

目前,林華泰茶行中已經有不少年輕職員,平日回答顧客對於茶葉的詢問,介紹茶行歷史,秤重包裝、烘茶等,都已可以獨當一面。林華泰茶行歷史悠久,疫情前也有許多外籍遊客慕名而來,精通外語的年輕職員還能提供外語服務。

年輕的職員廖景祥是廖明宗的兒子,受擅於烘茶製茶的父親耳濡目染,從小就常和父親一起泡茶品茶,對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進入社會,也會樂於自己買茶來喝,與茶農攀談。之後,就來到茶行擔任員工。但是對於茶行的工作,他坦言茶行中的工作粗重,工時又長,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吃這樣的苦,而望而卻步。這也是成為年輕人進入茶行業,延續茶文化的重大阻礙。

歷經四十年的茶桶因為品質好依舊能使用。攝影/黨怡君

 

延伸閱讀:

茶業轉型 貓空茶農傳承創新

Posts created 4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