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論壇】線上與實體課程並進 蔡欣穆:混成式教學成契機

記者 張皓婷/採訪報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在過去幾個月,近乎擾亂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了落實防疫,各校不得不以停課、分流或開啟線上教學課程的方式因應。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12月2日將舉辦公民論壇「後疫情時代的線上教學發展」,邀請官、學、研三方進行討論。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蔡欣穆站在學者角度,深入探討遠距教學背後的困難、挑戰與創新,試圖找出線上教學與實體課程之間的平衡點。

蔡欣穆為NTU COOL線上教學平台教學科技組組長,負責推動創新教學。攝影/范洛涵

遠距教學 心態最重要

新冠肺炎影響百工百業,破壞各國及產業原本穩定的生態,教育現場也遭遇嚴苛的考驗。針對疫情期間突如其來的遠距教學,蔡欣穆表示,對教師來說,適應線上上課的模式會比學生辛苦,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於使用網路、行動裝置以及透過網上影片學習比較熟悉。「然而遠距學習,可以人在心不在,考驗的更是學習者有沒有足夠的自發動機。」

蔡欣穆指出,原先的「上學」是要在固定的時間到學校上課。但施行遠距教學後將使學生的自由度提升。如此一來,自我要求能力變得相對重要。不過,他認為這也是一件好事,學習的主控權會因此回到學生身上。

然而,蔡欣穆提及,「考試」也是遠距教學的一大挑戰。若考生不在現場考試,教師很難確保考生是否為本人,以及是如何完成考試的。不過他認為,這屬於一個創新的機會。過去人們對考試的既定印象即「考試」是需要公平、公正。但換個角度想,「學的好不好是學生的責任,並非一定要把成績當成主要的目標,反之,以現行大學制度,學會比考得高分更重要。」蔡欣穆解釋,未來科技可能有辦法可以改善此現象,而這正是線上教學可以更精進的地方。

教學本質 觀念應改變

疫情迫使教育環境轉型成一套新的數位模式。蔡欣穆說,授課教師將不再只是在講臺上講課的人,而是教練、經紀人。「學習的本質應是讓學生學會教師傳授的知識,那麼由誰來擔任『教學』的角色,並不那麼重要」。

他指出,教師的主要價值在於提供學生各式各樣的資源,讓學生能從既有的資源自主學習。這已超過講授,教師應擔任的角色將由單純的授課者,轉變為引導者。

蔡欣穆認為,教育首當改變體制對「教學」的既定印象。「教學的行為不一定要在講台上發生」,他認為一般性的理論課,若能透過影片讓學生自主觀看,在聽課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針對已熟悉的內容快轉;不清楚的片段也可以重複聆聽,對學習成效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然而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不見得能允許教師以影片教學的方式上課,也正是推動新型數位教學模式的絆腳石。

蔡欣穆針對現行教育制度提出解決方針。 攝影/范洛涵

提升競爭優勢 混成式教學興起

後疫情時代下,全球政、經情勢瞬息萬變,教育為增進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關鍵之一。蔡欣穆表示,「線上和實體並存,是混成式教學的衷旨。」所謂推動混成式教學,並非要以網課取代所有的實體課程,而是透過網路,把重複講述的理論課程以影片形式上傳在線上平台供學生觀看。

為發展新型數位課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致力推動混成式教學。 攝影/范洛涵

這樣一來,教師可將多餘的課堂時間轉變成互動或討論的方式帶領學生思考或解題。他坦言,混成式教學結合遠距與實體的優點,學生一方面能透過線上影片課程來配合個人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實體的課程也能補足原先師生互動不足的缺點。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學生不擅長「舉手發問」。蔡欣穆解釋,在疫情過後若能持續推動線上課程,不僅對於學生自主重複學習有幫助,對於教師來說也能夠透過線上平台蒐集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在同一支影片中,哪些片段學生重複聆聽、哪些片段跳過。如此一來,比起實體授課,教師更能清楚的以數據統計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亦能夠在下一次設計教案時做出改善。

未來在線上教學與實體課程的整合下,蔡欣穆期許,透過不斷改善的教學設計,希冀疫情過後能夠持續推動數位教育發展,尋求創新與改變的軌跡,以因應未來發展。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