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弸、謝家聲/採訪報導
精神障礙者行兇 成社會隱憂
近年來,台灣發生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犯罪案件,從小燈泡案、台中牙醫被殺案一直到鐵路刺警案,這些犯人最終都因患有精神疾病躲過死刑。然而,判決結果事實上卻都不符合社會的期待,因此大眾開始指責精神障礙者,使得精神疾病的汙名化越來越嚴重。
與病共存 思覺失調症知多少
今年35歲的玉如,目前已和疾病穩定共處多年,她在七年前發現自己的精神狀態出現問題,不過由於五專就讀護理系,在擁有充足的醫護背景下,有別於多數患者,她具有良好的病識感,因此第一時間就選擇就醫。
但她也提到,隨著思覺失調症的相關新聞不斷被媒體過度渲染,使大眾產生誤解,導致標籤化的情形愈加嚴重,病人反而更抗拒向醫師求助,延誤了黃金治療期。
思覺失調症知多少?認識病徵,不應輕易在他人身上貼標籤。資料來源/三軍總醫院、美的好朋友、製圖/朱家郁
對此,玉如由自身的經驗給予病友建議,若是發現自己有負面的情緒或念頭出現,不要害怕看醫生,自我汙名化的排除以及覺察自我情緒起伏是最重要的,這麼做才能讓病情及早受到控制。
然而除了病人在心情上的自我調適外,玉如認為親友的陪伴是支撐她持續治療的最大動力,因此她也呼籲大眾,若家人和朋友可以適時伸出援手,相信病人能更勇於面對疾病。
而思覺失調症在臨床出現的症狀其實差異很大,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精神科醫師鄭勝允解釋,此病症是腦部的疾病,剛開始急性發病期間會出現正性症狀,也就是幻覺、妄想,而穩定控制後,則逐漸轉為負性症狀,病人開始會情感淡漠、不重視衛生習慣以及認知功能退化等,但他也提到,若能及早治療用藥,就能加快病情的進程,讓疾病受到有效的控制。
自制與控制 撕下汙名化標籤
然而無論是小燈泡案、鐵路刺警案,抑或是種種相關案件,都令人感到悲慟不已,鄭勝允提及,大多由於患者擅自停藥,因而導致疾病復發,這個結果最終則可能會出現傷及無辜的行為,對此他也說明,病人若能建立病識感,學習症狀辨識,最重要的是不要自行減藥,就能掌握好自己的病情,並降低危險行為的發生。
現今在大眾眼裡,這些患者逐漸從受害者轉變為加害者,即便他們沒有侵犯到任何人,不過因為諸如此類的事件頻傳,卻也加劇他們成了被社會大眾摒棄和望而生畏的對象。
鄭勝允建議,當我們在與病友共處時,其實只要保持平常心,因為他們和我們都是平等的,不需表現刻意,一樣能相處的很融洽,畢竟他們又何嘗不是想在這舉步艱難的社會眼光中努力的生存下去。
玉如對此也從病患的角度給予大眾回應,她表示,病人因為害怕會被貼標籤,其實常常都是表現的較爲退縮,但他們事實上是很需要被認同和支持的,希望大眾能給予多一點的幫助和理解,而病友則是勇敢的主動尋求援助和保持良好的用藥習慣,才可以盡可能地降低憾事再度發生,讓精神疾病能慢慢的去汙名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