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思宣羽、趙紜甄、韓湘紜/採訪報導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身分證,若沒有使用或傳承,整個民族就會消失。目前國家為保障原住民族語言的傳承,提供各種資源以及建立獎勵制度,鼓勵族人學習自己的文化跟語言,但是普遍族人對於自己族語的學習意願並不高,也因此在傳承和推廣族語上變成是有資源卻不運用的困境。
原住民族語為國家語言,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為促進原住民族語言之保存與發展,並保障原住民族語言使用與傳承,於2018年公布《原住民族語言推廣人員設置補助計畫》,在各地設有語言推廣人員(簡稱語推人員)來進行族語的推廣工作。
語推人員的工作包含推辦族語傳習教室、族語聚會所、沉浸式族語教學、協助受補助機關族語振興及原民會交辦事項等等。這些工作非常多元,實質上這都是需要語推人員獨自完成的事情,礙於人手不足以及族人學習意願低等原因,在進行這樣語言傳承工作常會遇到許多困難。
語推人員不足 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新竹縣竹東鎮泰雅族語推人員詹琍敏(Rimuy Takun)提到,為配合各家庭日程,語推人員甚至會犧牲假日時間到學員家裡輔導,而她也碰到有些家庭會因無法守時而讓語推人員白跑一趟,長期下來對語推人員來說,因為還要顧及其他族語推廣工作,在推動族語學習家庭的工作上,反而讓她還要另外約時間輔導,也感受到族人對學習族語的意願並沒有很積極。
新竹縣關西鎮泰雅族語推人員謝森祿表示,除了要負責這樣多元的工作之外,在電腦使用上也花費他較多的精力,而另一位新竹縣五峰鄉賽夏族語推人員潘武茂也同樣有這樣的困擾,以至於工作效率降低,對此詹琍敏(Rimuy Takun)也提到,在轉譯耆老的語言時,20分鐘的訪談,通常需花費她約一周的時間才順利完成轉譯工作。
謝森祿也解釋,目前也會有語推人員擔心未來工作問題,因為此項職務不確定會持續多久,再加上語推人員人數依然不足的情況下,無法負荷龐大工作量,甚至一個鄉鎮只搭配一個語推人員負責各項推廣族語工作。
新北市原住民族行政局局長羅美菁提到,關於語推人員不足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擔任語推人員有一定的門檻,須通過高級以上的族語認證資格,在這當中也有人有自己的生涯規畫等等,有許多考量因素,她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族人來投入語言傳承的工作。
族語在教會的推動
玉山神學院院長布興.大立日前受蔡英文總統特聘為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他表示,就歷史而言,早期傳教士來台向原住民傳教,透過羅馬拼音來書寫原住民的文字,並用族語翻譯聖經,也因此到今日,許多原鄉部落的教會還保有族語聖經。在原鄉教會服務多年的布興.大立說,族語推動就是從教會開始,而現今也常會把教會當作一個據點,用這樣的場所和環境來推動原住民族語。
過去也曾任職長老教會的傳道工作的謝森祿說,在早期多數原鄉部落的教會對於族語的推廣是非常看重的,如今因世代交替,老一輩的逐漸凋零,年輕一代的族人對於族語學習的意願並不大,也觀察到現在教會使用族語的比例不高,因此他希望各教會的傳道者也能夠一起帶動並復興這樣的語言傳承。
羅美菁提到,日前在新北市通過族語中高級認證的一對兄妹,他們是典型的在教會家庭下長大,在讀聖經或是唱詩歌的時候,都會使用泰雅族語來學習,在家中也與父母用族語對話,因此她鼓勵,除了在學校學習語言,回到家庭或是教會等其他不同場所,也應持續用族語來溝通對話。
青年外移都市 原住民文化傳承受阻礙
原住民族語屬於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但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已產生嚴重流失的現象。布興.大立說明,早期在推動原住民族語相關的社會運動時,有一個口號「語言就是原住民的身分證」,這代表若沒有語言整個民族就會滅亡,因此推動原住民族語最重要就是在延續整個民族的生命。
現代年輕一輩的原住民族人,因學業或工作等原因離開家鄉,使用族語機會變少,沒有學習語言的環境,相對也降低學習意願。曾任教育部本土教育委員的布興.大立說,對於都會區的原住民學生來說,可透過學校所開設的原住民族語班來學習語言,這是教育部所規定的,而校方也有義務要開辦聘請師資進入學校授課。
羅美菁說,都會區原住民在語言學習環境相對於原鄉部落是缺乏的,而目前新北市政府也積極提供給族人各種資源與管道,而在這次通過族語認證中高級的族人就有41位,新北市政府也有提供獎勵金制度頒發給通過認證資格的族人。她認為這樣的獎勵制度不應只是透過獎金,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族人能學習並認同自己的文化跟語言。
107年度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各項數值整理。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製圖/劉庭妤
族語推廣的成效,最大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原住民族人對於自己的文化認同有多少,布興.大立說,多數族人對於族語學習以延續族群生命的自我意識還不夠,因此沒有積極去學習,縱使政府提供資源,族人沒有爭取就也不會有學習的意願與機會。
尤其關於瀕危語言的問題,族語資源教師風英輝以賽夏族語為例,教授賽夏族語的師資嚴重缺乏,在瀕危語言這方面,不僅只有賽夏族人的問題,而是在台灣原住民16族當中,都應該要有語言傳承工作的接班人。
風英輝也鼓勵族人能夠學習自己族語,並且在報考族語認證後,可以當傳承師來傳承下一代。但是原住民的族語教材課本編制上是非常缺乏的,一課的主題內容很少,族語老師又需要自己再延伸主題授課,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會受到教材編制問題而困擾。
對於族語課本編制缺乏,布興.大立說,編制課本最大的問題在於,會講母語不一定就會編課程,這必須也還要有一定的語言學背景,若沒有這樣的人才,這樣的問題也無法解決。而布興.大立也提到,目前剛成立的原住民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在當中有相關研究背景的學者,並且也開始在著手族語推廣及編製教材的問題。
政府鼓勵學習族語 推能力認證和升學加分
族語能力認證考試制度和升學加分制度是政府為了鼓勵原住民孩子和族人學習語言的一種方式,讓一些瀕危、越來越少人使用的族語可以透過國家政策、考試制度和管道持續傳承下去。
根據《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辦法》和《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族語能力認證分為初級、中級、中高級、高級及優級,當原住民學生在報考高中、專科學校、技術校院及大學時,持有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者,可加總分35%。
曾擔任過族語老師,現為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的舞蓋認為,族語能夠有分級考試的制度,對於有心學習族語的孩子,甚至是更年長的人,都能以考取證照的方式慢慢學習語言,有證照後能去承接更多原住民族的工作和保護族語。
當族語用於加分時,大部分的老師都會選擇鼓勵孩子快點去考試,讓孩子早早就考過初級或中級,舞蓋觀察到,當很多孩子考過基本語言,取得加分資格後,便不會再認真學習,這樣學習方式反而揠苗助長。
107年度各族語別通過統計(上)。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製圖/劉庭妤
107年度各族語別通過統計(下)。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製圖/劉庭妤
風英輝也提到,比起族語,家長更支持孩子學習英語,這也讓孩子的學習意願降低,很多孩子國中就通過中級考試,考過中級考試後,若沒有持續學習,也不會實際使用,對族語的傳承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而持族語認證可用於升學加分一直是飽受爭議的議題,有些以加分制度升學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同儕壓力、社會輿論產生對於文化的認同或是自身成績的自卑感,當學習環境中的同儕競爭激烈,對於分數較為計較時,也會容易對於有特殊管道的人有歧視或負面的想法。
但實際上,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顯示,原住民考生錄取名額以原核定招生名額外加2%計算,不占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原核定各校招生名額。因此原住民入學名額和一般生是分開的,並不會因為加分就占用一般考生的名額。原住民族語認證加分是原住民之間的比較,政府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孩子學習語言。
舞蓋認為,學習族語和升學加分制度是身為原住民族人的權益,一旦有孩子因為加分制度產生負面的想法時,她會希望學生先了解文化與自身的關係,產生自我認同。曾任高中輔導老師的諮商心理師林上能也說,需要先了解學生對於自己文化的認同程度為何,如果本來就很認同自己原住民身分的話,對於相關的福利措施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接受相關配套措施的意願也會比較高。
在輔導的學生中,林上能也發現有些孩子在自我和文化上的認同度很好,但因為學業成就跟不上其他同學,害怕同學覺得自己是靠著加分制度才能考上更好的學校,所以選擇不去參加母語考試和認證,因此錯失改變家庭環境、社經地位的機會。
林上能認為更重要的是先評估學生本身適應的準備度如何,再輔導學生更清楚知道,如果透過加分到更具競爭性的環境,放不下的面子問題以及成績落差的比較心態要如何去做調適。
文化教育課程 永續傳承部落知識
原鄉部落小學對於原住民文化推廣實施民族教育課程,在課堂中老師教導祖先的生活智慧,有別於一般課程,課程中讓學生親自參與播種或是手作編織,讓學生了解自己文化與知識,也透過這樣的課程達到語言及文化傳承的效果。
文化教育課程大致上可分為五大領域,除了族語外還包含其他四種,首先是以自然農業為基礎的小米農耕,由老師親自帶領孩子們體驗農耕、如何分辨各種農作物、種植小米、定時翻土等等。再者是關於生態知識的山林課程,教授孩子如何製作陷阱和擺放的位置、時機點。
再來是編織,學習如何織布、製作弓箭,而男女學習的編織法也有不同。最後是建築工藝等木工,以當地原住民族部落的文化建築為基礎,同時學習木工和文化知識。
新竹縣五峰鄉的桃山國小有在實施民族教育課程,教授泰雅文化課程的夏禾.達利說,前期因為教材都要由老師自行設計和發想,並沒有固定教科書,而平時小孩子接觸的都是一般教育部的課程,有編輯好的教材可以閱讀,小孩子只能用體驗的方式學習,例如開設冬令營、夏令營等,校方和老師也會因為課程磨合覺得更為辛苦。
在經過幾年的修改,才把固定教材訂出來,孩子們也從一開始體驗活動的方式轉為正式授課,學校提供環境讓學生可以更親近自己的文化,在學習的時間結合文化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具備部落的技能和知識。
夏禾.達利認為,孩子們就算離鄉工作讀書,還是有回到家鄉的時候,部落就是他們的根,文化、語言要帶入在自己的生活中,除了不讓孩子忘記自己的身分外,也能將原住民文化持續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