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湘潔、吳佳宸/採訪報導
韓國政策從工業為主改以輸出流行文化為導向,使韓流魅力逐漸擴散至全亞洲,從戲劇、綜藝、音樂至服飾及飲食等都有韓國文化的蹤影,同時掀起觀光熱潮,增加無限商機,體現出文化政策為韓流奠定很好的基礎。
韓國文創產業崛起
韓國的娛樂產業每年都帶來龐大商機,無論是影視、廣告收益或是觀光發展,皆為韓國帶來無可限量的產值。根據台灣國際研究季刊資料顯示,韓國2014年文創產業的銷售總額就高達94.3 兆韓元(約為2.5兆新台幣),甚至占韓國GDP1485兆韓元(約39兆新台幣)的6.4%。
韓國並非一夕之間成為流行文化輸出大國,在90年代以前,韓國經濟以工業為重。世新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吳巨盟表示,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許多傳統產業倒閉,韓國政府才開始思考該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產業來發展經濟,於是「流行文化產業」成為韓國政府的首重目標。
韓國政府改以文化立國,制定許多益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政策與法條,當時的總統金大中便於1998年制定「國民政府新文化政策」,又於隔年設立「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致力推動國內文創產業發展。
《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作者鍾樂偉提及,過去韓國政府對於文化領域限制頗多,直到民主化後,對產業的干預才逐漸減少。開始鼓勵市場自由創作,吸引投資者挹注資金、投資市場。
韓劇成流行指標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企業的資金挹注後,韓國陸續製播出名聞遐邇的戲劇與綜藝節目,包括2002年推出的《冬季戀歌》、2003年《大長今》,據大紀元的報導指出,當時《大長今》以41.6%的收視率成為榜首,同時也引發了劇中的美食熱潮,陸陸續續出現相關的美食食譜。後來韓國順應趨勢,製作該劇的動畫版,甚至還設立《大長今》的主題樂園,積極開發不同的市場。
此外,近年的綜藝節目《花樣爺爺》、《Running Man》,以及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等皆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根據韓國尼爾森收視公佈的資料指出,《太陽的後裔》的平均收視率座落在26.27%,完結篇更高達35.3%,彰顯出韓國以文化立國的政策的成功並非個案,有很好的延續下去。
另外,劇中飲食也成為流行指標,例如《來自星星的你》女主角喜歡炸雞配啤酒,劇迷也紛紛愛上。吳巨盟認為,韓流的影響具有全面性與附加價值,像被外界稱作四倍效應的例子,韓國文化產業出口每增加100元,就會帶動商品出口增加400元。
劇中的穿著與妝容也影響著人們的喜好與習慣,觀眾可能會因為看到男主角使用某廠牌的手機,就跟著買同牌的手機,因此文化輸出帶來的效益十分可觀。
將娛樂產業外銷的基礎是要有一部高品質戲劇,因此韓國對於演員的訓練相當嚴格。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梁文菁指出,台劇的演員大部分都是想當明星才做演員,或者是歌手、模特兒兼職當演員,實際上演員出身的人不多,又缺乏專業訓練,造成人才無法持久的困境。
然而,梁文菁認為,台韓編劇地位大不相同,韓國的編劇擁有比較高的地位,他人會給予智慧財產權的尊重,但在台灣則沒有這麼注重,韓國有編劇工會可以保障編劇的權益,台灣則沒有。這些都是為什麼韓劇得以掀起潮流,台劇卻原地踏步甚至向後走的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韓國影視產業的發揚光大亦掀起一波波的觀光熱潮,使劇迷紛紛想前往韓國朝聖。根據韓國旅遊發展局的資料指出,海外遊客赴韓旅遊的人數於2000年時約500萬名,2012年則上升至1100萬名,到了2016年更突破1700萬名,即將邁入2000萬人次。
由此圖可知,海外遊客赴韓旅遊的人數日益上升。資料來源/韓國旅遊發展局、製圖/徐綵慧
韓國流行樂傳播甚廣
韓國的流行音樂普遍被稱為KPOP,所有歌手或是團體在出道前都必須接受嚴實的訓練,經過一次次嚴格的篩選才得以出道。今年5月BTS(防彈少年團)打敗Marron5(魔力紅)獲得美國告示牌音樂大獎(Billboard Music Awards),正是韓流音樂攻進國際最好的例子。
從YouTube的點閱率來看,PSY的《Gangnam Style》2019年點閱率就高達34億左右,《Gentleman》也毫不遜色,擁有將近13億的點閱率,同樣地,BTS也有多部音樂MV點閱率破億,顯現出韓國音樂的魅力正往世界不停地流竄。
在今年下半年韓星登台舉辦見面會或是演場會不勝枚舉,像是11月16日金旻奎首場個人亞洲巡迴見面會、11月24日嘻哈歌手Sik-K首場世界巡迴演唱會、WINNER巡迴演唱會以及11月30日、12月1日IU的演唱會等。由此可見,韓國流行文化在台有一定的吸引力以及市場。
韓流走向國際的秘訣
韓國流行文化席捲全亞洲不是沒有原因的,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何撤娜指出,韓國會進行市場調查、進行統計分析,找出目標消費者族群,進而因地制宜塑造不同的行銷包裝手法。而那些有名的韓劇,通常題材都與男女性別關係和中華文化息息相關,因此較容易被大眾接受。
關注韓流長達八年的韓迷莊季婷表示,韓國明星的演唱會行銷做得很好,經紀公司會自行設計手燈讓粉絲們購買,後台還能運用科技來操控手燈的顏色變化,可是台灣的演唱會就只有螢光棒。
對此,鍾樂偉認為「科技」的確是韓國能夠成功行銷包裝至國際的一大要素,韓國很注重拍攝,他們會利用先進的科技拍攝MV。韓國還主動與好萊塢音樂合作,並且從中學習,再將自身作品融合西方元素,卻不失其特色,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韓流音樂。
鍾樂偉還指出,韓國政府常會邀請時下知名韓星來擔任外交大使,這樣不僅可以推廣韓國旅遊,同時也能提升藝人的名氣、地位,一舉兩得。
2017年12月,韓國演員宋慧喬與韓團EXO部分成員陪同南韓總統文在寅出席北京舉行的中韓經貿交流會,利用明星來增加曝光度及好感度。
另外,韓國會去掌握每一個能夠推廣的機會,所有的影視歌作品都會向外延伸策展活動與開發商品,包括韓劇DVD的發行、版權、明星藝人的見面會、明星周邊商品等。
台韓演藝對比
韓國政府為了讓文創產業發展更加蓬勃,在2008年設置文化體育觀光部,吳巨盟指出,將文化、體育以及觀光整合在一起是聰明的,可以讓產業運作得更好。另外,韓政府編列超過1%的國家總預算於影視產業,甚至在他們的文化產業部下,增設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藉此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台灣不像韓國有政府及財團在背後支持,造成資金困難,因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韓國則以大企業財團為主,所以台灣沒辦法像韓國一樣整合所有產業鏈。」吳巨盟說。梁文菁也指出,因為台灣相較於擁有大批資金的韓國來說較為困窘,因此拍攝方面沒辦法像韓劇一樣精緻,場景可以有比較多的變化。
1993年台灣頒布《有線廣播電視法》,從原本僅有的四家無線電視台,增加至現在一百多台,導致廣告收益被瓜分。台灣綜藝天王吳宗憲在金鐘50就曾致詞表示,電視開放了一百多台,廣告沒有增加,海外收益銳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導致各家電視台都沒能擁有雄厚的資金來製作優質的節目、戲劇。
不過,近年來台灣開始有意培育專業人才,給予素人擁有舞台的機會,砸下重金製作《聲林之王》真人選秀節目,知名歌手蕭敬騰、林宥嘉等人甚至不計酬勞,爽快答應成為該節目的導師,目的就是想為台灣本土盡一份心力。該節目也不負眾望,順利培育出許多優質歌手,還獲得第54屆金鐘獎綜藝節目獎的殊榮!
然而,何撤娜認為相比之下,韓國的眼光放比較遠。韓國懂得與時俱進、求新求變,台灣則是一成不變,抱持著「能用就好」的心態,不像韓國對每一樣都精益求精。韓國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積極的心態,時常將社會事件與不公不義的事情融入戲劇中,但台灣人沒有這麼強的共同體意識,加上把市場定位於中國,為了迎合便逐漸失去台灣自己的特色,鮮少去面對共同議題或是歷史社會事件。
梁文菁表示,韓國會在作品中體現自己的文化,包括室內佈置、飲食、服飾,讓人能夠了解他們具體的文化。她建議,台灣可以試著從作品中融入在地特色和文化,保有自身的特色與價值。何撤娜也說:「韓國努力在世界各國佈局,包括越南、馬來西亞、中東,反之台灣目光比較短淺、太過依賴中國,只想賺簡單的錢,失去主體性而向下沉淪。」
世新大學國際事務處處長吳巨盟說明韓國文化立國的轉機。 |
相關報導:
精彩融媒體報導:《政策轉型成功 韓流蔓延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