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沈麗容、李凱欣、江芝語/採訪報導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在紙尚未出現時,人們大多是把文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直到春秋時代,「簡牘」的出現,使用竹片或木片作為新的書寫材料,雖比獸骨、石頭更方便攜帶,但依舊十分笨重。
隨著文明的進步,西漢出現了造紙術,東漢時蔡倫更將造紙術改良成功,並發揚光大傳到世界各地。紙的出現結束了古代以簡牘作為書寫材料的時代,也大大地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優良的水質是造紙的先決條件之一,而南投埔里優良的自然環境,讓埔里成為台灣造紙業的重鎮。台灣光復初期,民間用紙的需求量大增,便開啟埔里造紙業之路。
南投的紙廠多以手工抄紙為主,全盛時期更高達50逾家,但由於手工抄紙的製造過程太過繁雜耗時,生產量也無法與機器紙競爭,導致現在手工紙廠僅剩四家。
針對台灣造紙業的現況,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謝世平表示,目前台灣紙的生產量每年依舊能達到約400噸;在發展方面,因配合環保政策和節省成本,主要著重於循環利用、綠色生產、能源循環及水循環。
世新大學圖傳系副教授陳忠輝也說,由於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將紙的關稅降至零,國外紙品便大量進口,加上進入數位化時代,導致「少紙化」浪潮出現,成為台灣造紙業沒落的原因。
擁有40年歷史的埔里造紙廠,面臨造紙業沒落的困境,便另尋商機,開創了一個觀光工廠──造紙龍手創館,以彩浪紙為主,獨創以圓形的方式創造出不同造型的圖案,吸引眾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體驗。
造紙龍手創館副總張憲銘表示,他們公司有三不政策──「別人不能做、別人不想做、別人不要做」的,他們通通拿回家做,秉持這個原則,讓造紙龍有著跟其他傳統工廠競爭的優勢。
張憲銘說,從傳統紙工廠銜接到觀光工廠的過程中,該如何從製造業轉換到服務業是轉型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問題,因為每天必須面對著來自不同地方的顧客,但憑藉著經驗的累積,造紙龍手創館也漸漸在業界闖出一番名號。
造紙龍手創館導覽員楊琍婷提到,現代人通常對紙都不了解,民眾若沒有接觸到紙業,根本不會了解原來紙可以有那麼多功用。
「創新」是張憲銘傳承紙文化的不二法則,他認為要跳脫傳統思維去開發紙張的可能性,並創造出獨特性來吸引民眾,才能讓民眾進一步了解紙的不同功用和發展面向,進而達到傳承之效。
目前造紙業多以工業用紙、包裝紙及製造特殊用紙外銷至國外為主,面對全球競爭的局面,台灣造紙業也必須運用現代技術創造新的優勢,才能與國際接軌。
造紙業尋求創新 突破夕陽產業危機
如今紙張唾手可得,市場上買賣的紙張,大多是以機器造紙的工廠快速生產,傳統的手工抄紙已不再是主流市場,手工抄紙技術逐漸失去發揮之地。
謝世平指出,傳統造紙術在精神上是存在且被保留的,因為過去與現代都有在使用天然素材作為製作紙張的原料,但為了符合如今社會與經濟活動上的需求,可能較沒辦法完全運用傳統手工造紙的方式來大量生產紙張。
對於傳統造紙術的傳承,謝世平也表示,除了傳承,創新也相當重要,且未來有許多跨業的機會,不論是材料學、生物科技或是奈米科技,皆有可能與造紙業進行融合與創新。
另一方面,張憲銘說明,富含深刻歷史淵源與文化的事物,較容易備受重視與傳承,否則傳統技術難以流傳下來;他也強調,傳承必須涵蓋創新性,隨著時代做出適當的改變,傳統技術才得以不遭社會與科技淘汰。
而對於手工造紙業前景的看法,張憲銘認為,目前總體來說造紙業是夕陽產業,而手工造紙業已經無法生存,其中原因包括台灣環保意識抬頭與成本上漲,若純粹依靠手工造紙,工廠要維持營運存有一定難度。
現今依然持續秉持手工造紙術的工廠不多,僅有的幾家大部分都位於在中南部,新北市三芝區的橫山國小是北部少數加入傳統手工造紙行列的一員。橫山國小校長吳景泉表示,當初是為了凸顯學校特色,才把傳統手工造紙加入課程當中。
橫山國小「四季課」老師何玉美表示,大部分的傳統產業都在沒落,傳統造紙業也不例外,她認為所有的工藝都需要傳承,四季課就是教學生一個觀念,讓學生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或許有朝一日當學生需要時,會想起曾經學過的課程,並融合他們心中的其他想法,再繼續發展。
農產結合 發展地區特色
傳統造紙工廠除了轉型,也開始實驗將在地農產特色加入造紙過程中,在產業結合之餘,將農產廢棄物再利用,使紙張具有獨特性,更可以發展為地區特色。
埔里除了造紙,茭白筍也是廣為人知的農產特色之一。廣興紙寮及埔里造紙廠皆嘗試利用茭白筍殼作為造紙的材料,廣興紙寮因這類產品是使用廢棄茭白筍殼作為紙漿原料,將產品取名為「惜福宣」。
不過張憲銘表示,雖然將茭白筍殼再利用可以減少燃燒筍殼所造成的空氣汙染,但將筍殼加工成為紙漿的過程中,會比一般造紙的過程產生更多的廢水,因此埔里造紙廠目前已經沒有在製作。
同樣以茭白筍著名的新北市三芝區橫山國小,以手工造紙課程作為特色發展,將茭白筍殼融入紙漿原料當中,多次獲得特色學校獎項。吳景泉表示,最初想以造紙為學校特色,後期發現可以將三芝特產茭白筍融入進造紙工藝中,因此發展出四季課。
吳景泉表示,過去茭白筍農以焚燒的方式將筍殼銷毀,但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空氣汙染,但現在可以將不要的筍殼,送到學校儲存作為造紙的原料,透過這樣的特色合作,為學校創立了不同的亮點,也能達到社區合作。
在沒有產量、銷售壓力的情況下,何玉美憑藉著對紙張的了解,教導學生以手工搥打的方式,將茭白筍做成紙漿,以此來造紙。
除此之外,何玉美也對與紙相關的文創商品有著豐富的經驗,她帶領學生用自己所做出的紙,製作出屬於自己的手工藝品,如:燈籠、糕點、獅頭、小書等,並在校內的茭白筍生態文創館展出。
「環保」、「創新」、「特色」對於傳統工藝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張憲銘表示,雖然現在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將造紙過程中所使用的水重複利用、減少污染,但在這些研發的過程中該如何拿捏環境保育、發展特色等,依舊是紙業所面臨的大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