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簡佩儀、高偉倫、鄧健文/整理報導
台灣棒球源於日治時期,1968年紅葉少棒隊擊敗日本少棒冠軍代表隊,使台灣各地掀起一股紅葉旋風。在台灣的外交陷入困境時,台灣人將精神寄託在棒球比賽的優異成績,歷經媒體多年的國民英雄形象塑造,棒球逐漸發展成國球。
棒球浪潮的發展
棒球運動興起,要把歷史推前至1968年紅葉少棒隊以七封零的姿態擊敗來訪的日本和歌山少棒隊,這個歷史光榮的一面,又有多少人知道背後的真面目。據聞當年他們以石頭、橘子做球,以竹子、木棍為棒,在如此艱辛的環境下,擊敗強敵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但這些其實都是媒體渲染的方法,真相卻是當時的政府授意媒體的造神運動,目的就是燃起人們心中的民族主義,把這些球員看作「民族英雄」。
紅葉傳奇至少有三樣東西是假的。首先,「少棒隊」是假的,為了取勝,紅葉國小不惜以超齡隊員冒名參賽。其次,「世界少棒冠軍日本和歌山隊」是假的,事實上,來台比賽的是由日本業餘棒球聯盟在日本關西地方選拔集訓而成,應中華全國棒球委員會邀請前來比賽的「日本關西少棒隊」,卻在媒體吹捧下硬生生高了幾個檔次。最後,紅葉少棒隊成名前,即使經費並不充裕,但仍以正規的球具練習,「用樹枝打鵝卵石」這樣誇張說法的流傳,更反映了當時造神運動的不遺餘力。
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台灣棒球更加興盛,並於1990年成立中華職棒,隨後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奪得銀牌,創下輝煌的成績;然而,1996年卻出現職棒球員簽賭以及打假球事件,導致球迷們對其失去信心,球團也紛紛解散。經歷此事件,台灣棒球再經不起更沉重的打擊,果不其然,台灣不負眾望於2004年重返奧運殿堂,可惜在8個參賽隊伍中,排名第5。
現在的球環境、設備及培訓制度,都比以前完善,但是現在的球迷、看球程度,卻不能互相比較。對此,資深影評人,同時也是資深球迷的翁煌德指出,台灣的國球就是贏球,但目前台灣棒球有打強投弱的問題,容易在經典賽失分,加上1998年時報鷹因簽賭事件而解散,以及2009年的黑象事件,都是造成這種現象主要的原因。
棒球的風波不斷,球迷漸漸失去信心。然而,翁煌德認為,這幾年粉絲有慢慢回來,球團也蠻認真經營,以Lamigo為例,學習美國的在地化經營,推出全猿主場,留住在地化的觀眾,也成為其他球團效法的對象,球員支持的觀眾人數也上升,讓球團更有信心提升球員的薪水,也讓球界的環境越來越好。
《KANO》喚不起的棒球熱
台灣近年來,講述台灣棒球史的電影《KANO》,將日治時期台灣嘉農棒球隊打進甲子園,並以三勝一負的佳績獲得亞軍的故事呈現給觀眾,也讓這支棒球隊的歷史得到更多人認識。在《KANO》飾演「劉蒼麟」的陳永欣認為,觀眾看完這部電影後,會得知1931年嘉農棒球隊的故事,進而想去了解其他有關台灣棒球的故事。
翁煌德表示,《KANO》播出後,一般觀眾會發現,在那個眾人都不熟悉的年代,有這麼多族群,在球場上相處得很融洽,而他們彼此一起努力、一起奮戰的精神,能給台灣觀眾一些啟發,對那個年代的棒球發展也可以有更多的了解。
《KANO》雖在台灣創下了3.4億的票房,仍然虧損上億元。翁煌德指出,台灣的棒球迷不多,一般觀眾若不懂棒球,便不會想看。另外,這部片長達3小時,許多人也不清楚片名代表的意涵,種種原因導致僅有本身喜愛棒球的人被喚起棒球熱。
球迷與棒球員眼中的國球
自中華職棒成立以來,至今已達28年,台灣棒球深深被國人及政府肯定,也是大家所認可的「國球」。同樣將棒球視為國球的日本,世新大學乙組棒球隊前隊長江孟謙認為,他們把棒球融入生活中,不像台灣受限於場地、升學等。對日本而言,棒球是休閒活動,家長和國家都支持,學生本身喜歡才參加,反觀台灣有些人是為了利益,以加入職棒為目標,才開始訓練,這就是台灣與日本之間最大的差別。
江孟謙表示,雖然國內一日球迷的現象盛行,但這種風氣對棒球的發展有一定幫助,因為愈多人關注,政府會認為很多的民眾在看球賽,進而推動棒球發展,以2008年北京奧運輸球來說,許多民眾關注國際賽,加上我國兵敗北京,馬美九政府就推動「振興國球」計劃,撥經費到各學校棒球隊。他認為國家對棒球的風氣還有進步空間,棒球在台灣其實受到種種限制,第一受限於場地,像世新有球隊,可是沒場地練球,第二受限於傳統思想,多數家長認為讀書為重。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系壘隊員李豫認為,球場的數量過少,在台灣籃球場隨處可見,棒球場雖場地需求較大,但以比例來說其實很少,所以會有想打球卻沒有地方打的狀況發生,而政府對棒球的態度,他認為雖然台灣一直稱棒球是國球,但其重視程度並沒有相對高,以他在高中時期為例,當時學校禁止打棒球,棒球社算是地下社團,直到高三時學校才願意承認它是一個正式社團,而不只李豫所就讀的學校有這種狀況,許多學校也都有發生,所以他認為政府雖然稱棒球為國球,但實際上做的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根據資料顯示,國內棒球與棒壘球練習場僅有300座左右,相較之下,籃球場卻高達3600座以上,數量差距相當龐大,對於實際參與棒球運動的人來說,的確會造成練習場地不足的現象發生,這也是推廣國民實際參與棒球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國球的本質 著重於根本
日本跟台灣同樣把棒球視為「國球」,但國民對這個「國球」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日本是把這一種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不用理會榮譽、不用理會輸贏,身心都投入去感受這個運動,這才是真正的「國球」。
反觀台灣,以表現良好的運動項目來衡量這種運動在國內的地位輕重,只注重輸贏而不重視該運動的本質,這才是造成棒球人才不斷流失減少的罪魁禍首,為何還是這麼多人關注棒球賽事?說白了,就是民族主義作祟。
國球的界定 取決於勝負
江孟謙分析了台灣棒球的現況,一些相較小型的賽事,各國都是為了培訓新人為目標來參加,但唯獨台灣,每次輸球回國都受眾人謾罵,所有賽事都只派正選上陣,不敢放掉任何一場賽事,這不單指加重選手們身體上的負擔、也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這也是為何台灣棒球排名偏高,卻往往在大賽事中失利的原因。當這個推力大於拉力的時候,棒球國手就會想背井離鄉,去尋找其他機會,當其他國家的訓練方式、場地、薪金都遠優於台灣的時候,這個運動的人才就會不斷外流,這無疑加速這項運動項目的滅亡,使一些滿懷大志的運動選手出走他國或是提早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