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陪跑員 用愛帶領視障者
記者吳宇涵、巫靜婷、林宥辰、悅新、高雅瑄/聯合報導
許多視障跑者藉由路跑活動在生活中找到不一樣的成就感,視障者克服自身的身體殘缺以及心理障礙,揮灑汗水向前奔馳,其中功不可沒的莫過於陪跑員的陪伴與帶領,他們用相同的步伐一同邁向終點。
路跑風氣盛 視障跑者加入新視界
隨著近年來運動風氣提升,各式各樣的馬拉松或路跑活動也廣受大眾歡迎,卻也能看到有些跑者是並肩而跑,彼此間還緊緊牽引著一條短繩子,他們是視障跑者與陪跑員。
擔任視障陪跑員已三年的謝福文表示,當初因為腳受傷,正好需要練習恢復自己的跑步速度,加上過去在路跑活動中看見有人帶著視障朋友跑步,陪跑速度不快,因此,在其他跑友提供訊息及自己收集資料後,就嘗試擔任視障陪跑員,既能強健體魄,也能夠幫助到需要幫忙的視障朋友,一起享受路跑的樂趣,一舉兩得。
謝福文表示,自己跑和帶著視障朋友一起路跑並無太大差異,但需注意視障朋友和其他跑友會不會互相擦撞,必須不斷提醒,尤其是要和其他跑友保持適當的距離,否則一旦緩衝時間不夠,可能會反應不及而使視障朋友跌倒受傷。他說,若遇到稍微有變形的地形,更要隨時提醒視障朋友,因此,陪跑時通常會邊跑邊口述地理環境,隨時注意各種突發狀況。
謝福文說明,當視障者的跑步能力到達某一個程度,二人也培養出一定的默契後,視障者便會自行去感受繩子的張度,評估自己和陪跑員之間的距離遠近。經陪跑員的細心陪伴,使視障者也能親自體會運動的樂趣,一條陪跑繩繫起的不僅是兩位跑者間的步伐,而是繫起彼此的信任關係,一起戰勝汗水的革命情感。
你是我的眼 領視障朋友走出家門
視障陪跑風氣盛行,讓視障者也能體會跑步的樂趣。視障跑者王忠義投入路跑運動僅一年的時間,卻很喜歡與許多中華視障路跑協會的夥伴們一同運動的氛圍。
協會成員會鼓勵視障朋友去參加路跑或馬拉松等相關競賽,而多數陪跑員也都會以此為目標,希望藉此提升視障朋友的速度,王忠義表示,過去視障者鮮少有跑步機會,而現在有陪跑員帶跑、服務以後,便會開始考量個人年紀與體能狀況,循序漸進地練習。他分享,跑步的過程中,彼此都能因而產生一種成就感,而自己目前以健康為主要出發點,下一步是參賽,期望不斷提升成績,挑戰自我。王忠義表示對視障朋友來說,大多都靠聲音和動作來感覺人際之間的互動,而協會裡的志工們都受過訓練,很了解視障朋友們的需求。
王忠義認為,多數視障者都不太敢出門,或是家人將他們保護得太好,如果沒有這個協會,視障朋友在操場上的奔馳寥寥無幾,透過志工的協助,讓視障朋友也能體會運動後的紓解,除了維持身體健康,也能增進人際關係。他說,對視障朋友而言,運動是一項很奢侈的活動,但志工們無私的奉獻,讓視障朋友也能體會運動的感覺。
增加推廣度 期盼陪跑團在地扎根
視障陪跑的活動行之有年,為了讓視障者也能享受路跑的樂趣,志工們組織「陪跑團」陪著視障者一起跑向健康。但政府在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服務,通常是以輔導就業為主,較不重視運動層面。
中華視障路跑協會會長簡銘俊表示,許多志工有熱忱想服務視障朋友,但礙於時間與地點配合,因此協會最大的任務在於媒合志工與視障朋友。通常協助一位視障朋友跑步,需要五位志工,並且在平日的團練「實戰經驗」中反覆練習,累積經驗、技巧並培養默契。簡銘俊表示:「台灣的視障朋友其實有很多社交跟休閒活動,而之所以能從事這些休閒活動,就是這些志工的『傑作』。」
現今視障陪跑雖頗有規模,但是政府的協助卻非常有限,中華視障路協前推廣組組長耿宇方表示,政府雖然會定時給予經費,但須以文案方式去爭取,過程冗長費時,因此多數經費來源仍來自民間機構捐款或者企業友情贊助。談到推廣計畫現在遇到的困境,耿宇方表示並非陪跑員數量不足,而是視障朋友是否知道消息以及其意願問題。「他們有意願出來,但是不知道這項訊息。」耿宇方表示,願意幫忙的陪跑員其實很多,但在推廣方面,許多視障朋友其實並不知情,所以大台北地區外主要都是跑友私約,沒有定期開跑的跑團。對此,簡銘俊希望能透過與學校接洽、和鄰里長合作等方式,讓協會志工「向下扎根」、「在地化」,讓每個視障朋友都有機會能夠跑步。
視障狹義定義是眼睛不好、看不到,但視障成因多樣,來自疾病、意外、遺傳等,而連帶在平衡、聽力、教育等方面的障礙與困難,成為影響家屬態度是否開放的關鍵因素。耿宇方認為政府應加強志工輔導,從關心視障家庭的生活做起,而協會則能慢慢帶他們走出家門從事戶外運動,接觸人群,心態上調整後,生活也能更加健康愉快。
目前,台北市共有五團較主要的陪跑團,分別是天母團、台大團、信義團、土城團以及新莊團。而桃園及高雄也都有開團,中華視障路跑協會目前也在規劃台中團分部,希望讓中部的視障朋友也能順利開團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