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理財新選擇 高股息ETF成熱潮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隨著Z世代(1997至2009年出生者)逐漸擁有投資理財的習慣,他們的 […]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隨著Z世代(1997至2009年出生者)逐漸擁有投資理財的習慣,他們的 […]
記者 吳翊暘、胡呈翔、胡凱傑/採訪報導 自閉症孩子別名又叫星星兒,通常大眾對自閉症會有人際關係差、不易與社會接 […]
記者 方姿婷、林欣愉、蕭舒云/採訪報導 政府對無家者的救助措施,主要依據《社會救助法》提供基本需求,然而卻因法規嚴苛的條件,讓半數以上無家者被排除在低收入戶身份之外,而無法獲得補助,設置專法刻不容緩。目前官方與民間團體皆重視無家者問題,將持續透過社福機制,提供庇護場所,輔導工作機會,使其建立自信心重返社會,早日脫離流浪生活。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教育部積極推動「融合教育」,針對特殊需求學生,在教學上提供多元協助,讓每位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然而,受限於經費不足,未來在師資培訓、專業醫師與鐘點助理人員之員額,尚待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此外,為避免特教生面臨就業困境,學者建議應設立「特殊教育專業技術班」,提供更適切的訓練,期能有效協助特教生順利銜接職場。
記者 鄧筠庭、謝佩珊/採訪報導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在這個老年人口比例越來越多的時代,嘉義縣有一群充滿活 […]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全球對於性別平等意識的增長,多元性別議題在體育賽事中日漸引起關注。當前睪酮素檢測制度主要針對生理女性,顯現不公平的現象,因此如何在體育賽事中兼顧性別平等與公平競爭,已成為體壇和各國政策推動的焦點。其中,教育做為認知與傳達性別平等概念的關鍵,未來應落實性別教育課程,以提升性別多樣性和包容性之理解。
記者 林曦、郭芃萱、張家葳/採訪報導 按最新數據,目前已有數十萬的外籍移工,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工作,然而他們並不一定都能受到平等的對待,有形或無形的偏見與誤解,更造成移工及其子女產生自我認同上的挫折。為謀求改善,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舉辦講座、課程及文化交流活動,致力於促進雙方交流,消弭歧視,期望創造友善且相互理解的社會。
青年在社會體系中扮演積極熱情的角色,然而貧窮感卻越發嚴重。因全球經濟環境不如以往,使得房價、物價不斷上升,但薪資卻趕不上前兩者飆升的速度,對於年輕人而言,生活負擔的壓力不斷提高,讓許多低薪者感到難以負荷。加上高失業率和就業競爭激烈,當代青年在經濟與情感上普遍無法滿足,甚至衍生心理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隱憂。
《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至今已歷20年,透過教育內涵的實踐,期使人們能夠消除性別歧視,建立正確性別平等觀念,維護應有之權益。相關措施如性別友善廁所已逐漸推廣至各場所,但對於性別友善宿舍的設立卻存在疑慮。國立政治大學、中山大學近期開始實施的性別友善宿舍,試圖打破過去傳統二元刻板印象,然相關配套不足之處和可能產生的風險,則仍待檢討改進。
身為科技業工程師的阮呂晉宇,在工作之餘從事人魚潛水,跳脫以往大眾普遍認為人魚多為女性的刻板印象,他強調人魚沒有性別之分,即使是男性也能表現出柔美的樣貌。
街友長期無法擺脫「好吃懶做」的刻板印象,僅靠打零工生活,身心易受傷害也加深與社會的鴻溝。《社救法》規定讓街友被排除在福利外,專家呼籲政府提供多元的工作機會與居住政策,完善社福體系解決問題。
豬隻被馴化已久,自古以來即為常見家畜,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多數人仍對豬圈存在惡臭、環境髒亂的刻板印象,隨著時代變遷,都市林立人口愈發密集之下,豬隻的飼養環境勢需改善。搭配智慧化系統的豬舍,不僅得以洗刷豬隻產業「臭名」,在環境保護上也能有所成效,同時帶動我國畜牧產業未來朝向精準發展的可行性。
德國近日宣佈通過成年人可合法接觸大麻,自今(2024)年4月1日起允許年滿18歲民眾個人持有與栽種大麻,且開放部分公眾場合吸食大麻。然而大麻在台仍屬二級毒品,近期倡議娛樂用大麻合法化聲浪出現,惟各界專家對除罪看法兩極化,成癮與藥物濫用問題乃討討論焦點。此外,醫療大麻藥物已在台獲合法開放,未來病患將可縮短等待期程,然其適用性則仍待觀察評估。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