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沙岸侵蝕 海岸生態產業永續挑戰
台灣四面環海,許多民眾靠海生活,但全台各地沙岸侵蝕問題一直存在,除了影響沙岸生物生存,也影響養殖、觀光產業,更有可能危及民眾人身安全。目前各界積極推動沙岸防護,期望沙岸侵蝕能減緩,並讓海岸地區得以永續發展。
完整內文台灣四面環海,許多民眾靠海生活,但全台各地沙岸侵蝕問題一直存在,除了影響沙岸生物生存,也影響養殖、觀光產業,更有可能危及民眾人身安全。目前各界積極推動沙岸防護,期望沙岸侵蝕能減緩,並讓海岸地區得以永續發展。
完整內文在2021年的氣候峰會(COP26)上,擁有全世界最大雨林的國家- 巴西,已簽署協議 保證,在2030年之前巴西將終止森林砍伐,但此項協議所提到的內容並不是什麼新穎的觀念,而是過去半世紀以來,許多環保團體、國際組織都在四處奔相走告的一項重要議題——亞馬遜雨林的消失。
完整內文60、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各地農村人口外移,造成一股離農潮,使得農村急速老化。因此,許多農村進行轉型,期盼打破傳統耕作的舊印象,結合在地文化及故事,締造嶄新價值。
完整內文彰化縣是全台灣最大的葡萄產地,全台灣葡萄的耕地面積大約有2500萬公頃,光是彰化縣大村鄉生產量就高達1400萬公頃。彰化縣大村鄉土生土長的賴茂盛用自己發明的「限氧悶燒炭化技術」把葡萄枝條燒製成葡萄藤炭,再將炭塊壓製成炭粉,讓炭粉能夠重新回歸土地作為有機肥。
完整內文台南官田區是台灣最大菱角生產地,龐大的菱角造成許多廢棄的菱角殼,在過去,菱角殼只能被當成垃圾,造成空汙和環境問題,但有一群人他們透過巧思,將廢棄的菱角殼,搖身一變,變成充滿附加價值的菱殼炭。
完整內文福安國小運用在地資源,打造綠色校園,讓孩子們有與大自然互動的美好環境。環境教育的落實與小孩子從小的生態教育息息相關,如何做到未來的延續教育成關鍵。
完整內文擁有百年石頭屋聚落和海女文化的馬崗漁村,正面臨財團向地主買地,要求居民拆屋還地的處境。為保存漁村現貌,居民向新北市文化局提報登錄文化資產,卻被審議委員以缺乏獨特性和歷史脈絡欠缺等理由拒絕列冊。
完整內文內政部在國內申請綠建築數據上獲得巨大成功,但鼓勵建商的同時,業界內卻普遍存在不按設計圖施工的現象,因此推行20年的「綠建築」是否真能達到友善環境的目的令大眾質疑。
完整內文地處偏遠,位在新北市五股區的獅子頭公共托老中心(以下簡稱「五股公托」)旁,有著一片生機盎然的魚菜共生農田,正一天一天茁壯;不過天天尋視它的並非農夫,而是五股公托的老人們及社工。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