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羿靚、林以喬、徐一心/採訪報導
你知道一輛玩具小汽車的平均壽命有多長嗎?據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統計,市面上九成玩具皆由塑膠製成,平均使用期限大約只有六個月。在它們喪失價值後,有80%的玩具最終會進入垃圾掩埋場或海洋,成為環境的負擔。但其實,壞掉的玩具不是只有丟棄的選項,也可以將它們交到玩具醫生的手中,給予重生的機會。
借鑒日本經驗 國小首創玩具工坊
位於新北市新莊的新泰國小,自2006年起在校內設立「玩具工坊」,讓損壞的玩具透過長者志工的巧手重獲新生。計畫發起人、前新泰國小校長張信務表示,一開始成立的宗旨是銀髮族風華再現計畫,而非現在的玩具工坊。
談起創立契機,張信務解釋,當初師範大學教授洪榮昭到日本老人會參訪,發現當地社區據點,有長者幫小朋友修理玩具,於是便想引進台灣,讓長者學習當玩具醫生。不過,由於台灣的社區老人據點較少,於是洪榮昭便尋求小學合作,成立玩具修理據點。身為洪榮昭學生的張信務知道後,便決定利用新泰國小的閒置空間成立全台首間「玩具工坊」。

玩具醫生有分科 虎克浣熊的誕生
提起創立初期,已在玩具工坊服務21年的工坊負責人湯秋賢表示,玩具醫生主要來自校內志工,只要對修玩具有熱忱便可加入。起初,共有40位志工加入,透過相互教導逐漸上手,工坊也步入正軌。
在全盛時期,玩具工坊的小客人絡繹不絕。張信務說明,那時為了讓送修玩具的流程更有效率,區分出美容科、外科、內科三種科別。美容科主要負責娃娃的縫補、外科處理外部修正問題、內科則是電路板的修繕。由於長者對於「內科」較不擅長,因此有時也會邀請相關專業的家長協助修繕。校長張信務,也會在業務較不繁忙時,加入玩具醫生的行列。談及印象最深刻的玩具,張信務回憶,有個小女孩,拿著缺了一隻眼睛的浣熊娃娃來看診,恰巧那天美容科並沒有合適的眼睛,可小女孩又堅持要「當天」拿回修好的小浣熊。這令張信務十分好奇其中的原因,原來,這是小女孩和過世的母親一起去迪士尼樂園時,媽媽送給小女孩的禮物,所以在媽媽過世後,她每晚都要抱著小浣熊才能入睡。於是當天玩具醫生們跑遍各處,但都找不到合適的材料。
最後醫生們靈機一動,結合流行的電影,將浣熊娃娃戴上眼罩,變成「虎克浣熊」,並告訴小女孩:「這隻熊是虎克熊,它可以打敗壞人、獲得勝利,它是英雄可以保護妳喔!」最後,小女孩開心的帶著虎克浣熊回家。
多益處的玩具工坊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現今孩童更熱衷於電子產品;不僅修理玩具的業務量減少,使得玩具醫生的人數也減半。更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疫情期間禁止群聚,使玩具工坊暫停營業餘一年;再因幼稚園擴建,工坊被迫遷移到地理位置更偏僻的地下室。玩具醫生的工作內容由原先的修玩具,變成教導孩童利用回收物品製作玩具的代間教育課程。

儘管玩具工坊的經營型態改變,但湯秋賢對玩具的熱情始終如一。為了設計玩具,他總是不斷思考,如何利用資源回收物品,例如:多多瓶、牛奶盒……製作新奇、好玩的玩具。他說:「如果沒有玩具工坊,(我)在家就只會看電視」。 資深志工廖女琇也分享,自己性格內向,玩具工坊提供了一個與人交流的地方,替她的生活增添色彩,因此家人們都十分支持她加入玩具工坊。

以往的玩具工坊,不僅可讓長者充實生活,也教育孩子惜物觀念;此外,修復舊玩具,或將自己的玩具與同學交換,既省錢又環保。現今的玩具工坊,雖不如從前盛況,但也積極轉型,透過代間教育課程,展現長者的生活經驗與知識,消弭孩童覺得長者有代溝的負面印象。即使現今玩具工坊的型態與過去相差甚遠,但長者們對於玩具的熱情不曾改變。爺爺奶奶們的玩具之路,還在繼續。

是學生也是老師 高中生帶頭修玩具
想當玩具醫生?讓高中生教你!就讀台中一中三年級的陳彥廷,在啟蒙導師林宣安鼓勵下,攜手國中同學洪瑋駿,兩年前共同創立「玩具醫生_南投站(RTO)」;以「We Fix We Teach」的宗旨,開辦玩具醫生培訓課程並親自教學,更與國小合作,免費幫孩童修復玩具。
談及修玩具的趣事,陳彥廷分享,曾有小男孩帶來故障的鋼鐵人,沮喪地說:「你們不用弄啦!這東西修不好……我弄很多次,它都不會好。」不過,在玩具醫生們檢查後,發現只是電池漏液,清理及更換電池後,便成功讓鋼鐵人重生。小男孩驚喜萬分,開心地抱著玩具離開。看到此景,讓陳彥廷既感動又充滿成就感。
從學生變老師,對陳彥廷來說並不容易。不僅要克服上台緊張,還需調整教材與教學方式,讓同為高中生的學員更易了解修玩具的技巧。他透露,自己成為講師後,上課時會留心觀察學校老師的授課方式,並從中學習,而這也讓他在服務隊帶小學生上課時如虎添翼。此外,面對電子科背景的學員,他曾感到「關公面前耍大刀」;後來,他改採討論式教學,與學員互相交流專業知識,同時也教學相長。
然而,由學生自主成立的 RTO,學員與幹部皆有升學壓力,在社團與學業間大多選擇後者,這也使 RTO 陷入找不到接班人、無法傳承幹部使命的窘境。雖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陳彥廷仍希望 RTO 能以不同形式延續,或許在合適的時機,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讓玩具「重生」的熱情傳承下去。

玩具醫生工作室轉型故事
南台南火車站外有一座木造火車頭,若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是由國中小課桌椅組裝而成。此裝置藝術是由一群在地的玩具醫生工作室帶領台南大同國小設計而成,學童們戴上護目鏡和手套,跟著玩具醫生用線鋸機,花費五天半的時間,將廢棄課桌椅組裝成火車。
團隊主要負責人為多媒體設計系畢業的吳思學,與物理專業的黃經龍,兩人自2015年勞動部舉辦的社會企業創業競賽合作。吳思學回憶,一開始玩具醫生設立時,他覺得木頭質感和香氣帶來的感覺很溫暖,也符合團隊能力取向,因此以木作加工為重點。
「那時候就很天真,想說我可以修玩具,用這個收入回饋社會。」吳思學說道,工作室起初單憑修理玩具,幾乎沒有收入,為了讓工作室經營下去,團隊購置購置 CNC(電腦數值控制),讓業務範圍轉型成 CNC 切割機的加工和代工。
即便業務轉型,工作室不忘初衷,保留玩具修繕服務。吳思學分享,曾有家長帶小孩來修理斷掉的木劍,修繕費用高過當初購買的價格,「但小朋友還是堅持要修,因為他覺得那把劍就是他唯一的劍。」另一個修復兔子木偶的案件,吳思學說道,當初木偶主人因為心疼,堅決要接回斷掉的兔耳朵。吳思學希望透過接下修復這隻木偶工作,讓玩具再多陪主人一段時間,這也是玩具醫生的宗旨。

吳思學認為,玩具的主要意義在於陪伴,「像我兒子常拿玩具說:『這是我的寵物、我的兒子和女兒。』我就想,自己有好多孫字輩。」修復玩具就像修補情感依託,讓復原的玩具回到主人身邊,長久陪伴主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