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面對高齡社會問題 銀髮族的身心調適

記者 潘千芊、巫紹慈、劉倢妤、高采葳/採訪報導

台灣人口老化快速,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老年人口比例在2018年3月已超過總人口的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長期照顧」成為目前人民最關心的議題之一,該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改變,讓青壯年人口放心打拼、長者安心享受晚年,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應當深思的問題。

2017年10月底,台北市將敬老卡擴大服務,每個月480元的點數原本只能用於搭公車,到現在捷運、貓空纜車及YouBike皆可使用;桃園市從今年3月開始,每月800點的愛心敬老卡可折抵國民運動中心、市立游泳池入場門票及運動場地租借之費用,目的皆是為了鼓勵老年人多出門活動、呼吸新鮮空氣。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以下簡稱社家署)老人福利組聯絡人李品辰透過信件回覆表示,自2005年推動辦理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目前成效最好的老年福利政策。

社家署自94年推動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至今年1月已有3294個據點成立。
資料來源/社家署、製圖/劉倢妤

由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善用在地志工人力資源,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及辦理健康促進活動,發揮預防失能、延緩失智的初級照顧功能,至今年1月已在全國設置了3294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然而,儘管各地都逐漸實施各項老年福利政策,仍然難以避免城鄉差距、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為解決此狀況,李品辰說明,社家署依照各縣市財力等級給予不同比率的補助款,同時也針對偏鄉、離島地區及老年人口比率高於平均值的村里額外增加補助費用,用以充實設備、鼓勵更多民間團體及志工投入該地區關懷據點服務。

老年安養除了讓長輩保持生理上的健康、減少失能以外,心理上的健康也是一大重點。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有高達12.2%的老年人有服用抗憂鬱劑,等於每10人中至少有1人使用。然而老人在憂鬱情緒表達較不明顯,難以直接察覺,其病徵通常包含失眠、記憶力及專注力變差、食量變小及體重下降、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生活沒有意義等,常與失智症搞混,疏於發現造成嚴重影響後果。

因此自2013年起,新北市政府社會局與鄰里合作開辦「銀髮俱樂部」,結合志工,舉行共餐運動、設置卡拉OK、提供茶飲設備等,藉此凝聚老人之間的情感,感受自我價值。各地衛生局也辦理「整合型心理健康工作計畫」及「推動心理健康網計畫」,推動長者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及提供家庭照顧者相關照護資源;同時透過老人心理健康調查計畫,瞭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現況及影響因素,更積極開設第一線服務人員之訓練課程,強化照服員的能力。

參與銀髮族俱樂部共餐活動的里民。攝影/高采葳

除了相關政策緊密推動外,預防更勝於治療。精神科醫師林子堯表示,老年憂鬱通常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如壓力、生病、缺乏社交等。保持好心情、適時的抒壓、減少煩惱、改變生活型態,都是預防老人憂鬱之方法,正因如此,人際關係對老年人無疑是至關重要。對此,政府創立銀髮俱樂部,讓各地老人能齊聚一堂,不僅能彼此陪伴,更能獲得歸屬感,在心理建設與對抗憂鬱上,擁有更強大的後盾。

強調人生不受年齡限制的欒樹珊爺爺。攝影/高采葳
顛覆傳統觀念 樂齡老人再次活出尊嚴

今年高齡90歲的欒樹珊,戰後來台便與70歲的妻子居住,兩人一起致力於社區服務,至今已到台灣各地旅遊。對他來說保持身心靈健康的不二法則就是時刻保持心情愉悅,並傳達正面價值觀,強調人生不受年齡限制,充實自己並且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人最常受限於自己,一旦擁有健康的心態,快樂便是抗老最好的良藥。」這位擁有一頭白髮的爺爺,儘管臉上佈滿歲月的痕跡,腳上的傷讓他步履維艱,但是當談起自己老年生活時,自信樂觀的笑容使他散發著光芒。

欒樹珊於大陸安徽出生,1949年到台灣,如今與妻子一同加入新店區中山里的銀髮族協會,擔任社區內的環保志工,致力於社區服務。高齡90歲的他,談吐中流露出對生命不受限的態度,「自從1996年退休之後,足跡遍布許多國家,行經台灣、香港和澳門。」他樂於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不同於一般老人封閉的心態,讓他能再次活出不一樣的老年生活。

銀髮族協會志工隊長陳櫻嬌談論協會對老年人的益處。攝影/高采葳

除了每天讀報充實自己外,也藉由參加俱樂部傳達正面價值觀。「心態很重要,身體亦要好好照顧,如此一來,對國家社會都有貢獻,也能減輕子女負擔。」欒樹珊常以此勸導有煩惱的老人。

歡樂銀髮族協會志工隊長陳櫻嬌表示,「許多老年人會認為自己已經老了,很多事情都不敢嘗試。」她在俱樂部活動之中看見了里民藉由鄰里之間的力量,一同參與團體活動後,彼此間促進了情感交流,而敞開心房成為好朋友。

每個人都會變老,而如何調適心態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許多銀髮老人到了一定年紀便開始意志消沉、興致缺缺,而閱歷無數的陳櫻嬌認為透過參與里上的活動,藉由結交不同的「老」朋友,可以讓生活擺脫枯燥乏味,重新注入一股活泉。

產生自我價值質疑?銀髮族告別憂鬱

上了年紀的老人,除了生理功能退化,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大眾必須重視的,台灣在2013年統計調查罹患憂鬱症老人比例,65歲以上人口約262萬人,大約有31萬老人患有憂鬱症,其中的10萬人是重度憂鬱症者,嚴重可能會導致銀髮族有輕生的念頭,所以鄰里推了許多活動讓老人參與,活躍銀髮族的下半輩子。

憂鬱成了銀髮族的生活部分,許多老人開始選擇參加社會局與鄰里舉辦的活動,重新認識新朋友,使生活不再只是充滿著鬱悶,時逢耄耋之年的胡菲華表示,平時的鄰居,多半是關上家門,過自己的生活,多虧了鄰里舉辦的活動,讓鄰居有時間出來走走,互相交換生活經驗,這一切使她的生活變得更加愉悅。

樂於參與里上活動的胡菲華(右)。攝影/高采葳

台北市文山區華興里里長陳峙穎表示,在任期間,有一位年長的獨居老人身體狀況不適外出走,長期獨自待在家裡,為了關懷與預防罹患憂鬱症的發生,會請關係較好的鄰居互相關注,以及邀請老人一起參與活動,或是請社會局的人去關懷協助。陳峙穎指出,辦了這些活動,讓鄰居互相增進情感,也認為「有能力就應該去做,才能使鄰里的生活添加更多色彩」。

文山區華興里里長陳峙穎對舉辦里上活動的看法


生活中有許多對於社交場合怯步的銀髮族,雖然參與鄰里的活動,但該如何快速地融入在團體當中,也是銀髮族的一項挑戰,胡菲華本身就是個樂觀開朗的人,她表示,「在團體中先主動打招呼,彼此建立關係,久了就會有親切感覺」,主動是結交新朋友得關鍵,胡菲華踏出了這一步,讓友誼不再是一場距離,讓憂鬱不再是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