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亦友亦敵 樹權與人命取捨難衡量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行道樹遮蔭、調節氣溫的功能為都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好友,然而行道樹倒塌事件頻傳,甚至每年都發生「壓死人」的憾事,乃因樹木的生存空間遭到壓縮,違背其自然法則,在路上隨處可見人樹爭道的情形,台南大林里的居民就因為隨時掉落的華盛頓椰子樹(下稱椰子樹)巨葉而深受其擾。

綠色殺手隱藏城市 台南華盛頓椰子惹議

開業前清掃落葉與樹皮是大林路壽司店老闆的日常,他無奈透露,因擔心落下的大片樹葉砸傷用路騎士或因此打滑摔車,經常至馬路或人行道撿樹葉。實際探訪大林路的分隔島上,皆是居民拾起並丟棄的枯葉與樹皮,大林里里長劉相明指出,台南市政府工務局(下稱台南工務局)修剪行道樹的頻率為半年一次,遠不及樹葉脫落的頻率,當地居民的生活可說是籠罩在對椰子樹的恐懼中。

劉相明撿拾路邊枯葉,展示居民的日常困擾。攝影/蔡翌暄

劉相明早在2021年便著手規畫「大林路整體道路改善工程」並提報至工務局,盼解決椰子樹頻繁落葉、樹皮剝落的困擾,其設計方案共提出八項改善項目,包括增設停車格、人行道鋪面重新施工與設置無障礙空間等,打造以「人」為本的用路環境。計畫也涵蓋遭護樹團體所詬病的「52棵」椰子樹移植,劉相明強調,必定新植能提供遮蔭的本土樹種在拓寬後的人行道上。

大林路兩旁椰子樹矗立,為南台灣少有棕櫚科景觀。攝影/蔡翌暄

人們身處不同的立場,對於樹木的見解也會有所異同,針對大林路椰子樹是否移除,台南工務局曾在9月召開公聽會,邀當地里民及護樹團體展開溝通。「大家各執己見,最難的在於相互理解。」台南工務局公園管理科科長林志穎指出,惜樹之人認為不應濫伐;居民則認為一切的前提是生活,而大林路椰子樹經檢查皆屬健康,無移植必要性,倘若要進行工程,市府會採取最低程度移植設計,改善樹木對居民的影響。

烏桕巷綠林牽鄰里情誼 居民捍衛移樹工程

在台南的另一頭,則有一群居民期盼政府刀下留樹。台南地標位於東明里的「烏桕巷」在今年5月遭評估有32棵具風險的行道樹建議移除,然而烏桕巷不僅因烏桕生長茂盛盎然而獲此美名,兩旁的烏桕樹、黃連木也是20多年前當地居民攜手為巷子穿上綠衣的情誼。縱使當地路面竄根、大量落葉需清掃,仍有近乎半數的居民反對移除工程,東明里里長的先生林傳吉感嘆,「如果移除那麼多顆樹,會變得好難看!」

20年前烏桕巷居民攜手種下黃連木,形成台南小憩的打卡地標。攝影/蔡翌暄

烏桕巷面臨的困境,高雄市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提及,烏桕巷中的樹穴確實面臨過小問題,倘若無法擴大樹穴空間,可以透過勤修剪的手法,使樹木的體積維持一定的大小,也藉此降低樹木的成長速度。他也建議可以借鑑國外的「行道樹生命週期」,有計劃性、間接性的重新栽種樹木,不過他指出,台灣的政府經常移除樹木後,就「不再種回去」。

烏桕巷居民以兼植方式豐富巷弄的生機。攝影/蔡翌暄

樹木生老病死是必經的自然法則,目前專家也依相關依據診斷老樹。樹木醫學研究中心樹醫生蕭文偉解釋,民眾欲以砍除樹木無非兩大原因,樹木傾斜和植穴過小影響生活,一般行道樹栽種的間隔是三公尺一棵,然而長大後的樹木需以五、六公尺為間距較佳。至於詬病的「未救先砍」問題,則是以腐朽超過「五成」為界線,透過樹木檢測的巴氏量表來衡量。他也呼籲政府單位評估移樹時,應公告檢測報告給當地居民以符合程序正義。

樹木是文化底藴的延綿 學者倡導正確樹植觀念

事實上,離開森林來到城市生活的行道樹面臨諸多困難。蕭文偉指出,通常一顆樹木的根系會是樹冠幅的兩倍之寬,然而城市中的樹穴過於狹小,導致路面竄根、伏根的景象,例如榕樹的根生長遍佈於牆體上形成Wall Tree景觀,就是棲地不良所導致,且榕樹事實上並非「淺根」,而是迫於堅硬的水泥導致樹根不得生長至路面,與用路人爭地。

「人有人權,但樹有『樹權』嗎?」蕭文偉說,樹木的生命除了從科學角度來衡量,也需要考慮人文素養,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等待救援的小女孩,就是倚靠窗外的大樹為心靈寄託而生活下去,如今老樹已死去百年,但望向樹木的後人都能藉此警惕歷史傷痕。許多老樹的背後都藏有未知的故事,以及文化底蘊,應將老樹與行道樹劃分等級,各自維護。

無獨有偶,在南投也發生路樹殺人憾事,當地的學校因擔憂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大肆砍伐校園內健康的樹木,突顯民眾對於樹木的教育缺乏。面對行道樹與人爭道,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教授鄒君瑋認為應從治本的概念種樹,也就是改善基盤。他建議,拓寬土壤的區域,就不會有鋪面隆起等問題發生,並且提高大眾對於樹植教育,不應踩踏地面根,加速樹木老死、傾倒的速度,「植物會生病,也有生存的權利。」

台灣倒樹傷人的新聞層出不窮,究竟該直接砍伐、移植抑或選擇醫治,雙方立場難以達成共識。「為了救樹反而傷到人,是本未倒置。」鄒君瑋提及,由於台灣病樹繁多,儘管愛樹之情再為之動容,仍應把人民的安全考量放在第一位。不過,鄒君瑋作為一名惜樹之人,仍希望樹種都能健康茁壯。

前人種錯樹 後人如何乘涼?

台灣早年為求綠化速成,大量選用不適樹種,隱憂四處潛伏,影響民眾生活及安全,而整治作業也因工程浩大、經費龐大、人力緊繃等因素艱鉅不已。對於現今恐暗藏危害的樹木,人民的意見常相左,然而,樹木並非僅是綠化與美化的工具,也蘊藏著一個地區的人文意涵,解決多年以來的行道樹問題,也成為朝向永續城市的目標之一。

台灣不良樹種繁多的原因,多年前就已悄然生根,台中市政府建設局(下稱台中建設局)養護工程處公園景觀維護科(下稱台中公園景觀維護科)書面回覆,早年政府為迅速達成城市綠化,自1980年代大量栽種能快速生長的黑板樹,然而,此特性也成為一把雙面刃。黑板樹本非台灣原生種,且其根系粗大,常竄根破壞道路鋪面、阻礙地面排水,不僅如此,黑板樹遇花期異味撲鼻,果實棉絮常飛散,造成綠化看似有成、實則充滿疑慮的窘境。

當年播下錯誤的種子,後人因而需加倍補救。台中公園景觀維護科以黑板樹為例,打除其花苞需派員以大型吊車作業,若要砍伐或補植皆工程浩大,加上經費不小、人力有限,日常保養與汰換樹種的工作尤為艱鉅。林志穎也表示,早年行道樹預留空間規畫不足,待樹木長大後樹穴過小,造成竄根隆起破壞地面,影響用路安全。

林木疫情鑑定與資訊中心統計,今年1月至8月共診斷1833株病害樹木,針對此情形,「移植」未必作為最簡單的做法。「移植對樹木影響非常大。」林志穎講解,面對樹齡年老的樹株,將染病或受損處斷根就需歷時兩年,還得待根球長出新根系方能動工,「許多樹無法承受移植的傷害,還沒到新棲地就死亡。」不僅如此,若樹木病症無完全根除,將感染新棲地的植物,因此應謹慎審視移植與否,作業流程不可貿然。

林志穎說明,台南工務局以「自然淘汰」為更換錯樹的方式,示意圖。攝影/蔡翌暄

移植之路寸步難行,「自然淘汰」後「補植」成為台南工務局現今處理方式之一。林志穎坦言,直接砍伐樹木易遭反對,不符合當今價值觀,目前台南工務局採取移除因風災、地震等天災傾倒之樹木,並擴大樹穴、醫治與清除染病殘根改善棲地條件,補植更適台灣生長的特有種光蠟樹、黃連木等原生種,並進一步結合當地特色,塑造不同城市風貌。

「這些樹木像鏈子般,將民眾的回憶與念想串聯在一起,象徵了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鄒君瑋指出,一個城市對待樹木的方式,便能顯現該地文明與否。蕭文偉則提出,救治病樹應以人體醫學的「醫病關係」看待樹木,若醫生不講求人情世故,單純講解各階段診治的收費情形,將難以和患者建立信任與信賴感,「當醫樹成為一種只在乎商業化的行徑,恐喪失樹木所蘊含的文資意義。」

蕭文偉盼以救治病樹應以人體醫學的「醫病關係」看待樹木。攝影/林芷君

為達生態與人文永續兼併發展,逐步改善當今行道樹困境成為必要之舉。近年台灣摸索出「VTA(樹木目視診斷)」,透過每年例行巡檢,視覺評估樹木的生長情況,台中市建設局也於今年引進「光達檢測」技術,透過大數據分析,即時發現各樹株淺在風險,穩步往永續城市的目標邁進。

心繫老樹情誼 邁向人樹共存

由於樹木生長的棲性,在人口稠密、基礎建設完善的都市中行道樹爭地隨處可見。堅固的鋼筋水泥交織出安全的道路,加上人行道需預留步行空間,使樹木不僅可生長的樹穴狹小,且難以向下扎根穩定茁壯,導致每年發生「路樹殺人」的憾事。不過,各地政府目前積極的提出改善方針,都市結合綠植邁向更好的生活環境。

台灣位處太平洋水域熱帶氣旋生成路徑,每逢盛夏便常遭颱風侵襲。今年10月初,颱風山陀兒重創台灣南部地區,鄒君瑋親眼目睹高屏溪旁的小葉欖仁因木質輕脆,遭強風撕裂、折斷。他點出,若非強颱,一般生長良好的原生樹種大機率能挺過颱風侵襲,「颱風是一個契機,檢驗行道樹是否適栽、健康。」

隨著熱島效應使都市越發悶熱,各地正積極推動「連續綠帶」計畫,擴大綠地覆蓋以幫助降低城市溫度。鄒君瑋指出,連續綠帶的核心在於連接植栽草坪和綠地,去除其間的硬鋪面,使這些區域回歸自然土壤,促進根系健康發展。台南工務局也於今年通過「通學步道、人行道之行道樹竄根優先改善計畫」,採用比住宅路段更有條件將樹穴整理為連續植栽帶的「通學步道」,孩童行走在綠蔭遍野上學路上指日可待。

如欲朝綠色都市的方向發展,必須正視行道樹的適栽性與景觀美學,鄒君瑋建議,選用櫻花、阿勃勒等耐風、低病蟲害,且體積佔量少、根系較淺的中小型喬木,減少地基破壞與對城市基礎設施的衝擊。蕭文偉也點出,台灣各都市、地區的樹木特色不夠鮮明,他呼籲藉由評比各市行道樹美學,並借鑑成功案例設立行道樹規畫制度,成立綠美化相關協會,促進都市間行道樹美學交流。

距離人樹和諧相處,台灣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不過,人與樹之間的情感連結是達成目標的一大推力。鄒君瑋分享,位於台中西區後壠仔被譽為「台中之寶」的老樹「」陪伴當地居民從少年到成婚,建立相當深厚的情感聯繫,因此後壠仔面對2013年新建設規畫時,市政府與建商協調容積率轉移,並邀請環境學者規畫施工範圍,以確保老樹可以繼續伴隨當地居民的子孫成長。

人與樹之間的情感連結,成為「人樹共存」的一大助力,示意圖。攝影/林芷君

而台中為都市規畫的一個良好典範,台中建設局於2015年編訂「台中市人行道黑板樹處理標準作業程序」,優先移植嚴重影響安全的黑板樹,改善樹穴條件補植台灣原生灌、喬木。並於2021年起實施「公共設施認養評鑑」計畫,結合民間力量和資源來推動城市綠化,鼓勵社區團體、企業或個人參與城市綠化和公共設施的維護,透過認養行動,提升公共空間的美觀與環境品質,並促進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關注與參與。

延伸閱讀:

保育樹木新觀念 鮮為人知攀樹師

黑板樹浮根易折 路樹選種考量多

Posts created 2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