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施容亘、寒煜婕、蔡依軒/採訪報導
輕艇運動雖已在台灣發展三十餘年,仍常被大眾認為是危險的水上運動,不僅冷門且難度高,從早期的被忽視,到近年來在國際賽場大放異彩,推廣者功不可沒。除摒棄土法煉鋼的方式,從無到有建立系統性訓練,改善基礎設施、制度,並積極向下扎根,培養種子選手,再加上運動員的努力不懈,輕艇運動在台灣逐漸發揚光大,屢獲佳績。
冷門項目 自行摸索
輕艇協會副秘書長劉昌鴻表示,因地理環境、法規限制等因素,輕艇運動在1990年代才開始在台灣逐漸出現,發展時間較晚,由於訓練難度高,相比其它體育項目較為小眾。除最基本的輕艇競速,也延伸出輕艇水球、輕艇標竿、輕艇激流花式、輕艇馬拉松等多元的比賽項目。而納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輕艇項目則有兩種,分別為「輕艇靜水競速賽(Canoe Sprint)」與「輕艇激流障礙賽(Canoe Slalom)」。
劉昌鴻坦言,輕艇運動在台灣發展之初,就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因台灣密集的山嶺地形,以及河水中的風浪,對於輕艇需要在靜止水面上操作的運動,本地的訓練環境相對於其他國家更為惡劣,因此台灣輕艇運動的發展可謂處境艱難,選手們只能土法煉鋼,以錄影帶輔助,在為數不多符合輕艇操作環境的湖泊溪流練習。
「當下只想著保命,不要被水沖走就好。」劉昌鴻分享初次到美國亞特蘭大參加奧運的經驗,親眼見證國外場地的遼闊,感嘆早期因台灣輕艇尚未發展成熟,所有技巧只能靠自己摸索。他直言,身為輕艇激流標竿國手,透過國際賽事中的經驗,將國外的訓練方式帶回台灣,對本地輕艇運動發展才有助益。
亞運奪金 奧運可期
今(2024)年中國杭州亞洲運動會輕艇項目為台灣摘金,讓更多人看見這項運動,劉昌鴻表示,自2021年開始,輕艇項目也納入全國中學運動會、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的必辦項目,讓各縣市教育局、學校開始重視輕艇運動。此外,他也提及,教育部體育署為培育亞奧運選手,將輕艇協會設置為特定體育團體,經費得到提升,近年來爭取到的撥款將用作建設輕艇訓練基地,如宜蘭安農溪國際標準激流賽場工程,緩解北部缺乏的輕艇激流訓練環境。
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競技運動學系副教授張立羣直言,輕艇運動涉及專業領域,對於沒有受過訓練的民眾來說,較具挑戰性,因此以較容易上手的獨木舟推廣為主。獨木舟是不受年齡限制的休閒運動,在適合的觀光景點以獨木舟為交通工具,能抵達許多車子到不了的地方,藉以欣賞另類風景,也是輕艇與生活的結合。
我國輕艇運動發展至今三十餘載,劉昌鴻表示,直至今年亞運奪金,奧運也指日可待,是我們歷年來最好的成績。身為台灣第一批輕艇國手,他也自我期許,受過完整輕艇教育的選手,必須將出國所學專業技巧傳承給下一代,讓小眾的輕艇運動,在台灣能發揚光大,延續榮景。
南港高中輕艇隊 賽事大放異彩
台北市南港高中在培育輕艇種子上一向不遺餘力,輕艇隊教練洪愉荏表示,由國家級輕艇教練余鑑紘於2005年成立的輕艇校隊,近年來在台灣各項輕艇賽事上大放異彩。2023年全中運輕艇競速項目中,奪得四金、二銀的佳績。高強度的密集訓練,讓學生快速掌握技巧,在講求團隊合作的多人艇中也能快速熟悉融入,成為台灣輕艇國家代表隊的搖籃。
洪愉荏說明,輕艇依照操作方式的不同,分成「卡雅克式(Kayak)」及「加拿大式(Canoe)」,簡稱為「K艇」和「C艇」。K艇操作方式為坐在輕艇中手持雙槳,以腳掌舵控制方向,相比C艇較容易上手;C艇選手則呈跪姿於艇中,需要較強的平衡感,並持單槳控制方向。
「過年只能放二、三天就要回來練,今年比較好有放到初五。」輕艇校隊選手蘇柏安表示, 踏上輕艇選手的路需要有很大的決心,不僅清晨就得到河裡練習,還需適應夏熱冬寒的天氣,假日更必須放棄玩樂的時間訓練。 洪愉荏提及,初學者在輕艇平衡上需花費一到半年不等的時間,對青少年的耐心及毅力是一大挑戰,如何讓學生堅持下去,也是教練需要面對的課題。
輕艇校隊選手莊雅雯表示,無論颳風下雨,只要還在安全範圍內,都必須風雨無阻的練習,她分享過往印象深刻的經驗,由於天氣變幻莫測,也曾出現過雷直接打在水面上的險境。洪愉荏解釋,基隆河因地理位置關係,水面上常有波浪,由於輕艇是需要在平靜水面上競速的運動,因此環境也是選手們必須克服的難題之一。
劉昌鴻認為,由於輕艇運動發跡於歐美,出國參加比賽的機會很多,可藉此提早培養選手們的國際觀;但他也坦言,輕艇這項冷門運動,對沒有接觸過的人來說是很陌生的名詞,家長也不免擔心孩子們未來的發展。洪愉荏則說,家長有這方面的擔心很正常,但任何領域都必須不斷探索,才能找到方向。
特教船手 林雍傑的船槳生涯
南港高中畢業的輕艇選手林雍傑,有著「特教船手」的稱號,不僅是輕艇國手,同時也是一名特教老師。今年二十八歲的他 ,在國中階段進到南港國中輕艇隊,開啟輕艇生涯。林雍傑坦言,輕艇這條路並不輕鬆,除了自身毅力足夠、心志堅定之外,家人的支持與肯定更重要 ,這一練就是十幾年,即使有了教師工作,仍不放棄輕艇運動,反而讓他更加珍惜業餘的時間訓練,握緊手中的船槳。
回憶國高中的魔鬼訓練時期,林雍傑認為,經過輕艇隊受訓出來的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接受高壓、高強度的訓練,日後的挫折容忍力與抗壓性會高出常人許多。「就是比較耐罵、耐操啦」。 他坦言,輕艇運動最需要克服的就是心理障礙,包含時間分配與堅定的毅力,尤其時間分配在高中畢業後愈發重要。
林雍傑表示,許多輕艇選手在大學後都會逐漸引退,想持續發展輕艇運動的選手並不多 ,也因此輕艇運動的選手相較其他運動更年輕化。他直言,台灣的平均退休年齡較國外低,幾乎在20至22歲大學時期就退休,而國外的輕艇選手退休年齡則是落在30至35歲之間。
林雍傑曾榮獲2023年德國世錦賽B組第一名,世界排名第十;2022年亞錦賽輕艇K2銀牌,童年亞運輕艇K2第五名。不過對他而言,得獎的榮譽僅是人生目標,現實經濟和未來考量等因素,也讓他曾想過放棄。
面對同齡的朋友幾乎都退休,林雍傑笑說自己也曾動搖,尤其下班後還得抓緊時間訓練,犧牲休息時間,曾萌生過放棄的念頭,懷疑是否該退出選手生涯回歸社會 。不過他也強調,一路走過來仍希望自己能努力到最後一刻,「而不是在還能努力的時候就放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