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宇恩、方柏懿、陳献宜 / 採訪報導
2023年亞洲運動會已於10月8日落幕,我國選手共獲得19面金牌、20面銀牌與28面銅牌,國際排名第六,表現可圈可點。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民眾與參賽選手共享榮耀之餘,卻無法體會運動員平時訓練、面對壓力的艱辛過程。尤其是在賽場上,心理產生的緊張、驚懼情緒,容易影響比賽結果。面對壓力、學會放鬆,則成為選手們克敵制勝的關鍵之一。
放鬆心靈 才能創佳績
「任何賽場上的壓力都是相當龐大的,許多運動員難以面對導致失常!」前奧運田徑運動員紀政回憶,許多運動員都因賽場壓力而表現失常,這時「學會放鬆」便成為贏得比賽的重要條件之一。她分享當年,在賽場上利用雙手拿著雞蛋訓練穩定性,只要雞蛋在手上不捏破,就表示她已經可以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造就她時刻都能保持放鬆的狀態。即使面對高強度的國際賽事,依舊能如魚得水。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製表人:方柏懿 |
「驚驚就袂贏」(台語發音,即:會怕就不會贏),紀政強調,若選手於比賽時因壓力而感到害怕,便難以拿出好成績。她仍清晰記得,當年美國教練瑞爾(Vincent Reel)對著她問道:「Who is the best?」,她回答了另一位選手的名字,但瑞爾隨即吼道:「You are the best!」並要求她堅定而大聲的複誦:「 I’m the best !」,目的正是培養運動員賽前強大的心理素質及建設。
紀政分享,當年自己的對手想突破她創下的紀錄,卻因心態調適不良,反而繳出不好成績。她表示,當選手站到賽場上,若一心只為了破紀錄,便會感到雙倍的壓力,無法將實力正常發揮;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則會因壓力的減緩,表現出亮眼的成績。她也強調,任何一位選手,尤其田徑項目,在面對賽場時,專注於自身實力的發揮至關重要。
體壇商業化 與榮譽背道而馳
紀政分享,當年獲獎時並未領取到國家獎金,她為現在的年輕運動員感到擔憂,深怕有些運動員把獎金當作繼續參賽的主要動力,而忽略了追求榮耀和專業精神的價值,並且可能會對運動的純粹性和榮譽產生一定的影響。
她提到,現今運動領域逐漸商業化,不可否認地改變了運動員參與比賽的動機和目的。相較於過去,現代運動員面臨更多的經濟壓力及商業合約的約束,使得運動員在獲得榮譽和追求獎項的同時,獎金也成為重要考量之一。而現今消費型態的改變和運動領域的商業化密不可分,更成為現階段需要被理解和接受的一個現實。
對此,她進一步說明,在過去的時代裡,國家只有少數資源培育運動員,反觀現在,資源遠比過去來得豐富,在擁有如此良好的條件下,國家應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而建立體育部,便是一項良好的應對措施,改善現今較為商業化的體壇。
她也強調,當一名運動選手的訓練就是PAT ,由痛苦(Pain)、疼痛(Ache)、折磨(Torture)所組成。當年在美國受訓,背負著國人們的期待,且那份期許是像楊傳廣先生在奧運會場上奪下獎牌。這一路上也不乏有低潮期的經歷,而撐過這段時期的就是堅持,她將自己想像成從瀝青路冒出的小草,不疾不徐地鑽出那堅硬的地面。她也提醒運動員們,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堅持下去。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製表人:方柏懿 |
獎金激勵 提高競爭
按教育部2015年《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獲得奧運金牌的獎金為2000萬元,銀牌和銅牌各為700萬元和500萬元。然而近年來因獎金所衍生的爭議,在社會中引起部份負面聲浪,紀政也擔憂獎金制度究竟是為了鼓舞士氣,還是成為運動員參賽的主要目的?
對此,現任台北市民權國小網球隊總教練徐子真認為,需要給予獎金才能確保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的努力是有所回報。不單是為了榮譽而戰,也為確保生活品質,在他們不長的運動生涯中,「職業」對選手來說是一份工作。以網球為例,最大的比賽為四大公開賽,即使在第一輪輸球的選手也可以領到約180萬台幣的獎金,在獎金的吸引下,能促使選手有更高水準的表現。透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組織更好的團隊,例如:聘請防護員、體能師、陪打及專業教練,進而提升選手的技術和國際成績。
手球國手楊美芳表示,獎金作為運動員的報酬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激發向心力的方式,以現今職籃為例,許多贊助商會以高額的獎金作為球員的薪水,這促使選手更積極的發展專長,透過獎金制度提供他們成就卓越的動力。
楊美芳強調,獎金不僅激發運動員的競爭意識,也能提高訓練動力和專注度。對於選手來說,獎金不止象徵著努力所獲得的回報,更能幫助他們在職業生涯中,無後顧之憂地從事熱愛的運動。
選手壓力 影響與克服
對於國家隊運動員而言,賽場上的壓力,往往會對選手們的成績造成影響,甚至引發心理疾病,而憂鬱症最為常見。根據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2019年發表的數據顯示,35%的菁英運動員曾罹患近一年的心理疾病,25%的大學運動員有憂鬱症狀。對此,臺灣日漸重視起選手的心理問題。如今,在左營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平常就有常駐的心理師,但青年網球隊國手蔡右承分享,有許多運動員在面對壓力時會選擇坊間的心理醫師進行諮詢。
蔡右承坦言,自己曾有一段時期打球手感不佳,狀態低迷,與平時實力落差很大。在接受心理諮詢後,諮詢師給予他放鬆和自我鼓勵的方法,例如調整呼吸、在發球前多拍幾次球拍,掌握自己的節奏。經過調適後,使得他的成績逐漸回到正軌。
「當輪到自己上場打擊時會相當緊張,尤其在國際賽事特別明顯,滿山滿谷的球迷助威,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前棒球國手張泰山認為,選手的壓力來自於對成績的渴望,以及能否將獎牌帶回國內回應球迷的期待。對於該如何排解壓力以不影響表現,張泰山認為,平時必須做好壓力管理,並注意自身「節奏」,按照習慣的步調,在賽場上才不容易手忙腳亂。
運動選手訓練過程艱苦且漫長,其中問題包含體壇政策商業化是否改變運動員初衷外,運動員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更是影響職業生涯的重大因素。獎金政策有利有弊,不僅代表著努力過後揮灑的汗水,更是幫助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安穩走好每一步的強大後盾,在賽場上要保持顛峰狀態,如何維持心理狀態平衡及排解壓力便是選手運動生涯一大課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