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消滅不受歡迎的嬌客 生命與生態的抉擇

記者 許詠晴/採訪報導
泰雅族獵人巴度(左)與排灣族獵人劉振雄(右)於挖仔尾自然保留區尋找埃及聖䴉蹤跡。 攝影/許詠晴

略顯陰沉的空氣中,猛然爆發一聲槍響,兩位全副武裝的原住民獵人端起獵槍走向樹林,此處為新北市八里區挖仔尾自然保留區,獵人巴度與劉振雄受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所委託,按照民眾通報,驅車沿途尋找外來種「埃及聖䴉」的蹤跡,執行撲殺任務。

排灣族獵人劉振雄(左起)、泰雅族獵人巴度接受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委託,移除外來種埃及聖䴉。攝影/許詠晴

環境適應良好 威脅本土鳥類

林保署保育管理組科石芝菁指出,埃及聖䴉原為國外引進的展示用鳥類,三十多年前陸續在台灣北部出現零星個體,牠們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熟悉本地氣候環境後大量繁殖,嚴重影響本土鳥類的生存空間,民眾才開始意識到埃及聖䴉入侵所造成的問題日趨嚴重。

埃及聖䴉因頸部及頭部皆呈現禿及黑色,且鳥喙非常尖銳,被稱為「死神鐮刀」。 攝影/許詠晴

為降低埃及聖䴉數量,石芝菁說明,林保署起初曾嘗試在鳥蛋表層塗油抑制孵化,或以網具誘捕,但台灣氣候易降雨,常將表層的油沖刷掉,聰明的埃及聖䴉也會混入本土鳥群一同行動,容易誤抓其他鳥類,因此林保署自2019年起才開始決定以槍枝進行移除計畫。

執行外來種埃及聖䴉移除任務時,因具有危險性,獵人會在車前貼上警示標語。攝影/許詠晴
排灣族獵人劉振雄移除外來種埃及聖䴉時,所使用的原住民獵槍。攝影/許詠晴

巴度分享,埃及聖䴉屬於大型鳥類,強壯的翅膀就算被子彈擊中,仍可起飛逃走,而脖子以下約3公分處,大概氣囊、心臟的位置,就是獵人瞄準的射殺致命點。「曾經有一隻身上有6、7個彈孔,翅膀好像骨折了,飛不起來,結果過一個禮拜去看牠還活著,真的是殭屍鳥!」

埃及聖䴉屬大型鳥類,生命力強大不易射殺,獵人須出動真槍實彈提高獵捕成功率。攝影/許詠晴
透過獵槍上的高倍瞄準器,可精準狙擊在遠處的埃及聖䴉。攝影/許詠晴

遵守安全規範 發揮狩獵專長

獵人在執行外來種移除任務前,會先經過林保署的槍枝安全及人員素質訓練,且每年也會進行複訓。泰雅族獵人巴度認為,打獵不只是秀技巧,有正確的心態更為重要,因此適任這項任務的原住民獵人少之又少,加上埃及聖䴉近年多在南、北部活動,目前全台約剩下十位獵人協助林保署的移除計畫。

巴度提到,林保署委託原住民獵人以合法槍枝移除外來種,除能解決外來種猖獗問題,也可以緩解老一輩原住民與政府部門因觀念不同、溝通不良導致的緊張氣氛,更可藉此讓原住民獵人發揮所長。

若發現埃及聖䴉,便由林保署在各分署受委託的原住民獵人負責移除,巴度及劉振雄則受新竹分署委託,負責新竹以北區域的埃及聖䴉。攝影/許詠晴

新北市原住民狩獵協會理事長張仁傑指出,事實上,原住民在部落用槍的時機很少,「立委高金素梅曾稱獵槍是我們的鋤頭,獵槍不是鋤頭,不能吃飯,只能吃飽!」他補充,原住民除了在申請合法持有槍枝上有許多限制,在部落中若不被族人認可,也不允許拿起獵槍。

根據《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規定,原住民在有向警政署登記的情況下,才可合法持有及使用自製獵槍。 攝影/許詠晴

消滅種群有成 徹底清零困難

巴度說,受林保署委託的原住民獵人都把移除外來種任務當成使命看待,在成果上也沒有讓政府部門失望,計劃實施至今已移除約1萬8千多隻,全台目前剩餘不到100隻埃及聖䴉。

執行公務時,獵人會配戴能表明身份的配件,避免引起民眾不必要的誤會。 攝影/許詠晴

不過,對於埃及聖䴉在台灣完全清零,巴度直言「真的很難」。埃及聖䴉在獵人的脅迫下變得很機靈、狐疑,不僅會組織團隊查看敵情,原聚集築巢生蛋的習慣也改成分散行動,甚至在遠方就能辨識出獵人的車與船,因此他希望未來能提升使用的器具及設備,或派遣軍警狙擊手一同協助埃及聖䴉移除工作。

泰雅族獵人巴度使用雷射測距儀觀察鳥類,尋找埃及聖䴉的蹤跡。攝影/許詠晴
在射擊過後,獵人會為獵槍進行清潔及保養,並且仔細清理槍管。攝影/許詠晴

對於防止外來種在台灣再次大量繁殖,石芝菁則提出,民眾除可向林業保育署「外來鳥種埃及聖䴉防治宣導」臉書專頁通報發現埃及聖䴉外,也希望國人能記取移除多隻埃及聖䴉無辜生命的教訓,不要非法引進非屬於台灣物種,更不該隨意棄養寵物。

延伸閱讀:

獵槍管理辦法草案惹議 原住民文化恐遭限縮

外來種螯蝦肆虐 危害生態平衡

Posts created 8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