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螯蝦肆虐 危害生態平衡

記者 施佳宜、陳佳欣/採訪報導

生態殺手螯蝦 入侵破壞生態

台灣遭受外來種入侵的事件層出不窮,不僅造成本土生態破壞,也讓不少農民為之困擾,而美國螯蝦便是其中之一。美國螯蝦中文學名為克氏原螯蝦,原產地為美國東南部。荒野保護協會專員黃閎義解釋,在1970到1980年代時,美國螯蝦由水族業者或養殖業者引進,目的為觀賞和食用,但由於肉質不佳,肉小殼多,被任意棄置河川、水塘、溝渠、稻田,造成孳生氾濫,破壞農田水利設施,甚至威脅台灣本土生態。

外來種美國螯蝦入侵台灣水域。攝影/施佳宜

美國螯蝦適應環境能力很強,近年來許多農村稻田經常發現螯蝦蹤跡,而牠們的利爪會剪斷農民插植的秧苗,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黃閎義解釋,美國螯蝦會用大螯剪斷或破壞水草,也會捕食小魚、小蝦和蝌蚪,造成數量減少。還會與底棲性魚類、蝦蟹類在空間和食物上競爭,干擾其他物種存活,影響整個水域生態系統。

美國螯蝦小檔案。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製圖/施佳宜

螯蝦族群氾濫 對環境帶來隱憂

位於桃園楊梅的和平濕地農場,就是深受美國螯蝦迫害的地方。和平濕地原本是水利單位特種農業用地,經過打造後發展成生態農場。和平濕地業主葉斯澍說明,由於農場堅持無毒無農藥耕種方式,造就了生物多樣性的環境。農場內大約有五十多個生態池,每個生態池都有不同的水生動植物。近年來卻受到美國螯蝦入侵影響,因為濕地的環境有利於牠們生存,使牠們大量繁殖起來,幾乎每個生態池都深受其害。

和平濕地農場的蓮花池下暗藏數以百計的美國螯蝦。攝影/陳佳欣

葉斯澍表示,美國螯蝦屬於雜食性動物,會啃食濕地裡幼嫩的農作物,由於挖洞的特性,造成建築的土堤埤塘溝渠無法蓄水。此外美國螯蝦的繁殖能力強,一隻母蝦能生產將近五百顆卵,而且還存在護幼行為,加上成長快速,半年即可成熟,使得牠們在野外具有極高優勢,許多水生動植物都成為牠的美食,也對和平濕地的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為了有效減少美國螯蝦的數量,葉斯澍邀請民眾來為農場清除螯蝦。先將新鮮的豬肝綁在釣竿上,拋竿靜待幾分鐘後,螯蝦就會循著味道上鉤。再將捕捉到的美國螯蝦,隔離養殖起來,交給專業人士或水族館處理。此作法不僅能讓民眾體驗釣蝦樂趣,也能幫忙清除農場的螯蝦大軍。

和平濕地農場邀請民眾一起來清除螯蝦。攝影/陳佳欣

生態循環利用 製成飼料餵養

而在野外氾濫的美國螯蝦,一些民間團體組織會幫忙清除捕捉,水族業者林憲坤便是其中一員。林憲坤解釋,由於美國螯蝦入侵後必須保持移除頻率,避免數量持續增長,所以他們會趁晚上螯蝦在岸邊休息和呼吸空氣時,利用蝦網或地籠捕捉牠們。

林憲坤會將捕捉到的螯蝦進行育肥食用,由於美國螯蝦生長在泥巴水池裡,身上布滿泥巴,因此先將牠們泡在水裡做清潔,接著進行育肥,最後給水族養殖場的花枝、鯊魚、螃蟹和石斑魚當做飼料餵食。美國螯蝦本身蛋白質含量豐富,製成飼料不僅能清除外來種螯蝦,也能達到生態循換再利用。

水族業者將美國螯蝦作為鯊魚飼料來餵食。攝影/施佳宜

凝聚共識觀念 正確應對外來種

許多外來物種因為各種人類行為逃到野外而威脅生態,這些問題都在突顯法律管制的重要性。除了政府制定《野生動物保育法》來禁止隨意放養野生動物與釋放外來種生物,也與民間合作來清除美國螯蝦。除了和平濕地邀請民眾一起釣蝦清除,還有林憲坤將螯蝦製成飼料餵養魚類。

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減少了美國螯蝦對台灣生態的傷害。黃閎義呼籲,人類看似小小的放生舉動,造成的傷害卻要花費數十年來做恢復彌補,希望民眾別再放生,一起共同維護台灣水域的原生生物多樣性。

該如何解決氾濫的美國螯蝦是政府與民間亟需合作處理的問題。攝影/施佳宜

延伸閱讀:

外來種海蟾蜍入侵 草屯志工剷「蜍」害

外來種肆虐 生態破壞首當其衝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