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邱憶雯、陳侑廷、呂怡葳 / 採訪報導
根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公開平台公告,111學年度博、碩班的新生註冊率,有多所大學的招生率掛零,其中包含41所博士班。少子化、教授高齡化,以及博士班的招生問題,凸顯未來國家人才培育危機,政府應如何改善當前高等教育環境,成為無可迴避的首要任務。
博士人數 明顯下降
「台灣目前的確有遇到博士班入學註冊率變低的短期現象。」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說明,如果把整體時間拉長,其實博士班的入學人數與二十年前相比仍舊擴張,不過以短期來看,近五年國內的博士人數確實有明顯下降趨勢。
博士培育與學術發展密不可分,林柏儀解釋,當博士班人數沒有恢復到比較合理的階段,將導致未來學術人才斷層,他表示,其實許多年輕學子適合就讀博班,且有意願從事學術工作,卻因國內工作環境惡化、工作機會過度短缺,導致博士人力及訓練變少,他亦直言,長期下來對我國的學術發展,絕對是負面的影響。
「等到未來學術人才不足的時候,不可能馬上培養出人才。」林柏儀表示,一個博士的培養,短則三、四年,長則十年,才有辦法充分地培育人才,他呼籲,政府應該及早規劃與改善。
在少子化浪潮下,大專院校的教職缺逐年遞減,臺灣大學副教務長陳林祈回顧台灣博士班擴增成長的快速階段,他表示,當時攻讀博士班的學生多因大學不斷增設,就業市場寬廣,擔任教職的機會相對增加,而有意願選擇繼續升。
陳林祈指出,未來大學數量勢必縮減,教師職缺也不再充沛,將影響學生攻讀博士班的意願,他表示,目前少子化最主要衝擊的是國、高中,然後慢慢到大學,少子化對博士班的招生反應較為延遲。
「這些數據都是血淋淋的在那邊,不是我們捏造出來的現狀。」針對少子化及博班招生不理想的狀況,中央研究院執行秘書邱繼輝表示,台灣缺博班生的問題,應該從惡性循環的角度切入,因此中研院透過提高博班的獎助金,盼能提高念博班的誘因。
延後就業 財務窘迫
博士學位屬於彈性學制,修業年限為二至七年,因此博士生的財務狀況成為踏入該學位的一大考量,林柏儀表示,當學生面臨延後就業,而政府卻無法提供足夠的助學金或工作機會時,在有限的財務空間下,成家或養育父母成一大難題,將可能使其陷入人生的自我質疑。
林柏儀透露,以歐美國家為例,美國提供博士生獎助學金並給予助教職位,每個月實際領到的薪資不僅超過基本工資,也不需付學費;至於歐洲國家,則是把博士生當作研究人員,給予的薪資接近研究人員的待遇,因此念博士就像一份研究工作。他表示,許多國家用各種方法,來改善博士生的財務狀況,期盼政府能挹注資源改善國內現況。
邱繼輝表示,其實攻讀博班三、五年,等同於在社會累積三、五年的經驗,他舉例,有些家長會認為攻讀博士用處不大,甚至告訴孩子讀博班無法賺錢。他表示,唯有透過扭轉社會風氣及觀感,讓大眾對讀博班存在良好的印象,才能夠徹底解決高教人才問題。
「博士是一個人生選擇。」陳林祈直言,國人應跳脫傳統觀點,學生透過修習博班來研讀某方面的學問,盼大眾能以寬廣的角度看待博士班的探索。他表示,大眾不該貼標籤,也許博士不一定要與高薪相提並論,才是一個理想的狀況。
退休延後 教授高齡化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09 學年將近六成專任教師年齡在50歲以上,且年齡主要集中於50至59歲(占 43.7%)及40至49歲(占 30.9%),60歲以上及39歲以下則分別佔據16.9%及8.5%,顯示銀髮族教授比例漸增。
針對教授高齡化對台灣高等教育之影響,中華民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秘書室主任秘書周立德表示,教職若無法有效「新陳代謝」,師資老化的同時亦會造成年輕教職無法投入教育界。
「平均65歲退休的教授,退休金將少逾七百多萬元。」周立德說明,教授高齡化的因素與年金改革有關。他表示,退休金一旦減少,資深教授便想申請延後退休,則會產生教師職缺不足,進而影響年輕學者遞補,使得台灣高教人才面臨老化斷層危機。林柏儀亦指出,2017年的年金改革將公教退撫給付額度減少、退休年齡延後,導致新血進入公教界的意願降低。
根據中華民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數據顯示,107學年至111學年間專任教師減少2406人,50歲以下占比更從43.4%跌到36.9%。林柏儀直言,台灣教授薪酬與其他國家或者同專業等級的職業相比確實偏低,薪資結構已近20年毫無調整,因此容易被待遇較好的業界挖角。
針對該如何留住優秀的高教人才,周立德建議,應將教授的薪資天花板拉高,薪水當中的學術研究費亦應增加,必須提高教授待遇才能緩解教授高齡化的困境。
產學合作 增加誘因
面對目前台灣博士班招生低迷的現況,「增加誘因」成為教育部以及學界共同努力的方向。陳林祈以論語的學以致用舉例,現在的學生會擔心念完博班四、五年,結果學到的東西沒有用或是用不著,將可能成為學生選擇不唸博班的原因。教育部新聞組王裕賢對此回應,目前正積極推動「大學校院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引導學校與企業合作培育,將論文研究的方向與產業趨勢結合,以減少博士學用及研用落差。
「全球都缺人才。」邱繼輝提到,「錢是一大誘因」,提高獎學金是最基本的問題。對此他也分享,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攻讀博士,中研院正在研議提高博士生獎助學金,目標是提供博士生每人每月4-5萬獎助學金。
王裕賢也補充,教育部透過各項強化人才培育與產業連措施,整合政府、大專校院以及產業資源,辦理「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國內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計畫」等,促進學校與產業的連結,以回應社會人才需求。此外,為了使教育資源能夠有效運用,教育部目前也配合AI、物聯網、半導體、資訊安全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以及發展方向,提供學校彈性調整各領域招生名額,以利大學校院即時回應產業界的人才需求。
除了教育部的官方推動,臺灣大學亦設立與也有跟企業合作的產業博士,陳林祈認為,業界如果願意把博士班重新認定成一個「對能力深度培養的過程」,讓更多博士人才進到業界,亦可推翻以往博士只能教書的偏見,這將是一個正向循環,企業亦能增加競爭力。
延伸閱讀:
臺灣高教危機──私立學校如何一步步走向退場
少子化大學缺額攀升 院校合併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