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莊佳芳、温祺荏/採訪報導
台灣失智人口逐年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的失智人口已經超過30萬。如何讓失智症的患者可以得到好的照顧、治療,是未來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年少也需防失智 明辨健忘有方法
失智症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包括退化型失智、血管型失智以及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失智,例如頭部受傷。雖然目前65歲以上長者仍是罹患失智症的主要人群,但失智並不是老人的專利。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估算台灣45至64歲的年輕型失智人口,約有1萬1353人。
通常失智症患者較沒有病識感,年紀愈輕的患者愈是如此。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醫生陳泓儒提到,健忘和失智,兩者最關鍵的不同在於,失智症的患者,大多都是從他人的視角發現他們行為的不同,身邊的人會關心他怎麼跟以前不一樣,這時就要注意一下是不是失智症;而會自己到醫院抱怨經常忘東忘西的人,表示後來他想起來了,這種情況就屬於健忘。
政府醫院合作 攜手提供完善照護
從確診失智到治療會有固定的流程,萬芳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個管師周欣柔說,大部分病患都來自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門診,經過失智檢測及心理師確定為失智後,就會向病患和家屬進行失智症的衛教。
通常失智症患者都會由伴侶負責照顧,如果雙方都是老年人的話,可能會不了解可以運用的資源,這時,醫院會幫忙轉介至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若是年輕型失智,醫院則會考量他的經濟能力,幫忙媒合相關的就業輔導單位。
延緩失智方法多 有前兆快就醫
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症狀,但若是好好照護,還是可以延緩失智症的進程,而不同原因引發的失智,也會有不一樣的照護方法。陳泓儒說,如果是退化型失智,要盡量讓患者維持活動和生活上的刺激,多跟別人溝通;血管型失智則是要好好吃藥,控制好心血管、腦血管疾病。
通常失智症患者會接受職能治療,萬芳醫院智能治療師陸奕志提到,職能治療主要目標就是讓患者維持基本生活獨立性,會教患者一些肌肉伸展、關節活動、帶動唱等。
互動式遊戲 建立失智者健康身心
現在有很多為健忘及失智的人群建立的活動空間,讓退化中的長輩可以持續動腦,減緩及預防失智的症狀。基隆市中山區的「憶起玩學堂」,正是其中一個機構。基隆市樂晨福利協會秘書長洪雅慧,曾在共照中心服務,也是學堂的創辦人,他說:「動腦、動手、人際互動,是延緩退化的三動」,課程設計也是圍繞著者這三項進行。像是桌遊、繪畫、球類和園藝活動。「憶起玩學堂」的學員們都說,在這邊可以動腦、交朋友,十分有趣。
其中一位學員的女兒林美玲說,媽媽到這邊很開心,都很期待來這裡上課,以前都是在家看電視,最嚴重的時候會雙眼呆滯按遙控器。來到這裡之後,不但交了朋友,也變得比較開朗,失智的症狀也得到控制,自己也從這裡學到了許多照顧的技巧。林美玲認為,有這樣的資源應該多多推廣,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