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蘭舒涵、陳榆潔、張軒綺/採訪報導
筆墨紙硯是書法的必備工具,其中墨色的濃淡又能使作品呈現不同韻味。為堅持傳統工藝,存續手作墨條技術,全台碩果僅存的手工製墨廠,透過流行元素改良產品,力求產業轉型,盼以超越墨條刻板印象,貼近年輕族群需求,透過衍生文創產品,結合書法進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
工序複雜 榮景已逝
「真才實料的東西,才能走得長久」,手工製墨廠的第二代繼承人陳俊天表示,純手工的松煙墨是店裡的招牌,不少宮廟人士會向他訂購書寫符紙的墨條,相信墨條加入松煙後有驅邪避災的功效。自書法被取消列入國中小的正式課程後,他坦言墨廠的黃金時期也隨之結束,九年前父親跌倒受傷後,他下定決心繼承家業將一代墨香的精神傳承下去。
「那個煙很厲害,只要有一點縫隙都會鑽。」陳俊天自豪地說,雙手染上洗不掉的烏黑墨色,是匠人們的印記,也是對傳統產業的驕傲。他也表示,牛皮膠加入松煙熬煮所產生的大量煙霧,能將廠房裡的所有物品染上層層煙灰,因此師父和學徒們長年都只著深色工作服。
「以前用看的覺得很簡單,自己動手才發現是需要訣竅的。」他將煮好的墨團放進特製的碾壓機時說道,在三個滾輪之間來回壓製,目的是讓空氣排出、蒸發水分,並同時加入冰片和麝香,他表示這兩種材料可以蓋過墨條的異味,達到清香提神的效果。
提及製作過程最容易受傷的步驟,陳俊天指出,揉墨時需將敲打好的墨秤重分塊,用手腕的巧勁將其揉成圓球狀,其實是需要功夫和技巧的培養,稍微不注意就會受傷,過去也曾因不熟悉施力方式而負傷。每天翻一次面,並自然陰乾20至25天,墨條才會硬化凝固,他表示自己曾因為沒有按時照顧墨條,導致整批墨彎曲龜裂,無法使用。
回想起過去的輝煌光景,陳俊天回憶,過去工廠訂單量一天可達上百單,師傅們光是生產墨條就供不應求,為此還請了十餘位的女工來上漆、包裝,如今產業沒落,全台灣也僅剩一間手工製墨廠,考量到人力和體力的消耗,一天最多只能做五、六十條。
創意造型 吸引大眾
面對製墨產業的凋零,陳俊天坦言傳承文化的壓力使他備感負擔,也多次為了開拓新客群而遇到挫折,2017年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的學生找上墨廠,提出「口紅墨條」的想法。設計者張珮瑜表示,墨條尺寸縮小方便收納,塑膠外殼也解決了磨墨時將手染黑的問題,她解釋為了拉近書法與年輕人的距離,希望以新穎時尚的外觀吸引大眾,讓墨條不再侷限於長方體的樣式。
陳俊天直言,口紅墨條的想法令他振奮,期望結合新世代的創意,讓自己堅持的產業被更多人看見。他表示,隨著產品的成功轉型,跟進推出墨象棋、公仔等各種文創商品,並開設DIY課程,讓有興趣的民眾都能體驗製墨。
製墨的過程看似簡易,卻需要長年的經驗累積,陳俊天提及,墨廠中偶有學徒前來請教製墨手法,他也毫不吝嗇的授予知識,希望碰上有緣人習得自己的手藝,堅持手工古法,用心將每一條墨做好,「我會做到不能做的那天」他說,這是一種使命感,也是他對墨條的熱愛。
推廣書法教育 首重師資培訓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秘書長邢莉麗指出,今(2023)年初在台北市舉辦國際書法展暨迎春揮毫活動,為期12天的展覽吸引上萬人次參觀,可見民眾對書法的接受度在逐漸提高。
邢莉麗表示,該學會持續為推廣書法文化而努力,全國書法比賽區分自運、臨帖、創意、硬筆書法四大類別,其近兩年來超過千人參加推廣成效良好。針對書法在教育中逐漸勢微,她指出危機也是轉機,眼下未受重視之際,正是他們蓄積能力的時候;一旦風潮轉向,他們將為推動書法的不二人選。
談到書法教育,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師徐孝育認為,個別差異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同一套教材,根據學生的特質會塑造出不同的內容。就像學書法的人不一定都是沉穩喜靜的,也會有跳脫活潑的性格,因此個性及學習態度將影響作品內涵,由專業教師的適當提點,更能悟出屬於自己的書道之路。
除此之外,邢莉麗也提到,書法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喜歡書法,讓家長覺得學孩子學書法是有價值的,因此舉辦師資研習班,從培養師資開始,逐步推動書法在國中小教育中的成長。談到推廣書法的未來期望,邢莉麗表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重視書法,提倡書法教育,將其納入中小學課綱,成為必修科目,不要讓這項傳統文化就此沒落。
挖掘書法樣貌 從生活做起
數位時代來臨,越來越少人願意主動提筆寫字,對於書法課程在教育中逐漸沒落的看法,邢莉麗坦言這雖是危機,但同時也是一種轉機;當別人不重視之際,反而正是勤練書法,蓄積能力的時機點。她提及,為了讓所有會員展現自己作品的機會,學會透過舉辦「會員展」與「新進會員展」,藉以提升會員創作力。
邢莉麗表示,學會每年舉辦的書法展會邀請日本、韓國、美國、法國、香港等各國書法家參展,讓民眾觀摩,並且了解海外書法發展的狀況,更希望透過海外相互交流,能夠激發更多的創作靈感與震撼。她補充說明,活動內容針對不同的年齡層,展場中會規畫設計如「文字拼圖」、「錐畫沙」、「成語接龍」等趣味活動吸引民眾,將書法與生活結合,頗獲民眾歡迎。
邢莉麗認為,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環境下,書法與科技結合是必然的現象,電子書法這項科技應用的誕生,表示書法是可以跟得上時代,甚至可以吸引年輕人嘗試。
邢莉麗表示,若民眾在生活中多加留意,不難發現身邊處處都有書法的蹤跡存在,例如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石碑、各式商家的招牌,未來在食衣住行、日用品、裝潢設計等生活領域應可再多加入書法的元素,讓書法更貼近大眾生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