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賴沛菁、陳博睿、張嘉恩/採訪報導
在台灣,文理分組無論在網路或現實中一直都是熱門話題,尤其兩者在大學畢業後起薪上即存在差距。然而根據2021年人力銀行業者統計,擔任過軟體/工程類的人員中,來自文科背景的人占了18.9%,較2016年增加7.5個百分點,文組學生能從事的職業限制正逐漸被消除。
國家發展 重視工業
從數據而言,依據人力銀行業者統計,近十年來理組就業起薪持續領先文組,2021科系與職缺的求供比數據,理科學群的職缺大於需求人數,平均一位理科生能分配到三個工作,而文科學群的職缺普遍少於需求量,平均一位文科生僅能分配到0.5個職缺。
台灣文理組差距現象的背後存在遠因與近因,世新大學中文系主任周玉山表示,其源頭可追溯至清末自強運動,當時著重發展船堅炮利,因此影響此後百年「重理工,輕人文」的風氣。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陳政宏指出,二戰後政府需要能夠快速帶動經濟起飛的產業,提高就業率,因此朝向門檻較低的製造業、紡織業等輕工業發展,而當時大學入學的聯考制度,分數為唯一選才標準,導致人才大量流向國家發展所需的科系。
這種現象對社會風氣也造成一定影響,陳政宏舉例,當時存在「數學歧視」,數學不好會被認為比較笨,英文不好卻不會遭到非議,後來逐漸演變成隱性文化現象,因此直到現在仍有部分長輩認為下一代需念理工科系才有發展。
數位時代 軟實力抬頭
依據前述統計,2010年至2020年文科生與理科生畢業起薪差距在十年間由2400元,縮小至1408元,並且文科生的月薪中位數在十年內增加11%,理科生僅增加7%。
近年文科生薪資增加的幅度優於理工生,對此104人力銀行顧客價值處資深協理翁維薇解釋,現今社會不再用大學科系來劃分新鮮人的工作性質,目前平均一百個新鮮人職缺裡,約85個職缺不限科系,由於強調跨領域能力,大學端亦呈現此趨勢,許多大學鼓勵雙主修、修跨學程學分,甚至部分頂尖大學採取特定學院不分系所的制度,以期學生能夠培養跨領域發展的能力。
翁維薇亦指出,許多產業受到少子化影響,正面臨缺工潮,導致現今企業徵才時除「選才」,也會「遇才」,篩選有潛力的人來培養,前述數據已顯示,有46%企業曾聘用文科生擔任科技或技術類職缺,這些企業認為少子化衝擊下,難以找到百分之百硬實力符合條件的人才,此時便會轉向尋求軟實力足以勝任相應工作性質的人。
面對跨領域的浪潮,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主任王淳平認為,任何產業均已朝此趨勢發展,少子化影響外,更因各產業與工作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而文科學生相較理科學生具有較好的語文專業、表達邏輯及溝通協調的能力,這些特質都是能使其在跨領域市場中發揮所長的利基。
王淳平亦提及政府亦有關於跨領域專長的培育計畫,如教育部的「智慧創新跨域人才培育計畫」、數位部的「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畫」,幫助非資通訊背景的學生可於在學期間強化數位能力,並且累積實務經驗。
顯見,在時代與科技的變遷下,要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需要理工與人文專長的結合,王淳平舉例,一個遊戲開發專案,除了程式技術以外,也需優秀的劇本以及包裝商品上架的數位行銷能力,以及將想法和技術規劃整合的專案溝通能力,團隊中必須擁有跨領域人才,方可創造出最佳效益。
王淳平強調,在當前數位時代中,數位產品觸手可及,倘若大家都已具備數位應用的能力,則「如何借助數位工具達到事半功倍」,即成職場表現分出高下的關鍵。大學畢業前亦可透過經濟部產業人才能力鑑定等方式,證明自身具備數位應用能力。
大學課程 須兼顧理論與實務
陳政宏認為,大學雖非職業訓練所,仍必須在此培養一些就業能力,因此需審視是否存在過時的課程內容,同時亦須取決於老師自身改變的意願。他以自身經驗為例,在他的課堂上一定會要求學生分組,因為團隊合作是職場必備條件。
王淳平表示,其實許多大學科系已體認到時代的潮流與改變,陸續在調整學習的方向,例如部分人文社會科系已將資訊、數位相關課程納入系上的必修或選修課程當中,但由於各系所專業不同,要以單一科系的師資進行跨領域整合存在一定難度,因此需要一些跨系、跨校的合作,才有辦法達到「跨領域」的目標。
而時下最火紅的AI人工智慧,也是跨領域時代下重要的技術,陳政宏強調,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應反思「人」不可被取代的價值,王淳平也提及,AI技術對產業發展及職場需求造成極大的衝擊,若只具備單一基礎能力者,恐將被AI取代。
王淳平呼籲,學校在教學方針上,應培養學生「如何搭配AI把事情做得更好」,例如法律系學生如何運用AI節省逐條比對法條的時間,提出關鍵的論述;公共行政系學生是否能用AI分析政策推行後的利弊,進而提出改善方案。他亦強調,無論是人文學科或理工學科,掌握領域整合、多元價值判斷與數位科技應用的能力,才能夠發揮自身的最大效益。
招生缺額嚴重 學科本質遭漠視
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公告之112學年大學申請入學校系參採學測科目情形,許多頂尖大學理工科系將不再採計學測國文科成績,而不少私立大學則是宣布不採計學測英文科成績,截至2022年,已有203校系不參採國文成績,206校系不參採英文成績,引發各界討論。陳政宏對此表示,不少大學校長因少子化,招生缺額嚴重,因此不得不降低入學門檻。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於108學年公布之學測五選四改制聲明中強調捨棄沿用多年的總級分制,期望落實適性學習,且避免單一科目的成績掣肘學生申請理想校系。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指出,多數學校不參採國文和英文成績,將造成知識淪為升學工具,學生無法領悟學科的本質。他將此現象歸因於政府對公私立大學分別投注的資源極度不均,導致過於強烈的升學競爭,學生與家長基於現實考量下,準備考試便優於學習本質。林柏儀亦認為,即便108課綱的素養導向教學強調跨領域學習,但實行上難免窒礙難行,因為在升學壓力下,對於學生各自的理想校系不採計的科目,很難引發其學習動機。
周玉山表示,取消採計國文成績實則一大憾事,國文教育旨在培養表達與思考的素養,這些亦是人才所需具備的能力,正如歌德所說:「文學的退化是民族的退化」,人文科系教育的核心在於提升軟實力。林柏儀亦認為,現今的課程與教學設計的思考方式,是發佈課綱讓老師與學生比照辦理,但學習科目背後的素養不應只是講究知識、解題,而是應該給學生環境去思考並且感受氛圍。
教育乃國之根本,改革之目的皆為培養深厚的公民素養,以及創造美好的社會環境,皆須仰賴國人共同努力,方能早日步入正軌。
延伸閱讀: